原价二三十一盒的曲奇饼,现价9.9包邮;
原价十二块多一包的薯片,现价15块钱5包;
原价90多一罐的坚果,现价29.9还送两包香瓜子。
……
心动了吗?
这些食品并非三无产品,而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这些商品离过期一般还剩两三个月,距离过期时间越近,价格就越便宜。
很多零期食品爱好者表示:
一旦入了临期食品的坑,就再也不能直视正价商品了,总觉得自己亏了一个亿。
无论是线上的临期食品专卖店,还是线下商超的商品临保专区,临期食品的爱好者无处不在。
一
临期食品从哪来?
从供应端来看,临期食品的货源主要分3种:
大型商超下架的产品;
电商平台的退换货;
经销商手里真正进入临期的产品。
其中前两者大多并非真正的“临期”。比如很多商超的下架商品,仅仅因为食品保质期过去了1/3;而很多连锁便利店为了吸引客流,每周需要更换20%以上的商品,销量不合预期的商品,即使很“新鲜”,也会被下架。
这些产品多会经由经销商,流向线上线下的临期食品折扣店。
据相关数据显示,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有望突破亿元。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年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达到了亿,预计年将突破亿,在年将达到亿。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报告预测,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或达亿元。
二
哪些人在买临期食品?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目前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6-35岁(47.8%),“Z世代”(95后和00后)是购买临期品的主力人群。
当大爷大妈们为了打折鸡蛋、免费纸巾在超市门口大排长龙时,年轻人也在食品临保区搜寻着惊喜好价。
豆瓣小组“我们都爱临期食品”小组已经有近10万“临食工”,大家一起分享购买临期食品的经验。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喜欢零期食品”的话题屡登热搜榜。
专家说:年轻人吃零期食品不是因为穷,而是一种更聪明的生活方式。
网友火速来打脸。
说得天花乱坠,其实还是穷。
有钱了我还有必要吃临期吗?
难道是因为喜欢
没那么新鲜的东西吗?
因为没钱因为想省钱啊!
临期食品行业走红,其实也就是疫情爆发这两年的事。
-年期间,临期食品的注册企业每年增长不超过10家。年临期食品新增企业注册企业达到12家,在年更是井喷式的爆发,突破50家,达到68家。
一方面,疫情对商超、物流的正常运营造成了冲击,食品销售也受到影响,临期食品数量增加,而厂家和供应商也急于“回血”;
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大家的消费观转向经济适用,从“薅羊毛群”到“临期食品分享”,省钱成为一种更酷的生活方式。
3
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临期食品≠过期食品
其实,如何界定临期,目前国内也没有统一标准,业内主要遵循的是北京年出台的《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该制度规定,根据食品保质期长短,纳入临期食品范畴的食品,其保质期期满之日前45天至1天不等。
但很多临期食品专卖店内售卖的商品,保质期远不止45天。
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正规渠道售卖的临期食品质量基本没问题,因为食品的保质期在生产时都经过相当严格的测算,只要妥善处理,就可以放心吃。
但是,食品从生产出来之后,随着时间推移,其营养、色泽、气味、口感都在缓慢发生变化。
面包出炉几天后,口感会逐渐变干变硬;
咖啡豆的独特香气会随着储存时间的拉长逐渐变淡;
牛奶受到光照、氧气等因素的影响,营养物质会遭到破坏;
膨化食品不慎接触空气,会上潮变软;
果汁、饮料放置时间过长,容易出现沉淀、气泡流失。
……
在日本,除保质期外,还有一个“最佳赏味期”,即食物口感最好的期限,过了这个期限后,虽然仍在保质期内,但食物口感也会打折扣。
虽然食品加工工艺不断进步,生产商在包装、制作工艺上都有改良,但也只是延缓食物的变质。
而且,储存条件的好坏也是影响保质期的关键因素,储存条件不好,即使尚在保质期内,也可能变质。
因此,在购买那些对储存环境要求比较高的短保质期食物时,就不要买得太临近保质期了。
常见的短保质期食物:
鲜果汁、鲜牛奶、新鲜面包饭团、冷藏酸奶、冷鲜肉、鲜海鲜……
尽量选择知名度较高、规模较大的正规临期商品折扣店,也能为自己增加一丝购物保障。
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达亿:超半数网民有意愿购买,未来市场空间潜力巨大.艾媒网.
打1折的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浪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