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万物皆能拟人盘点拟人化动画的发展与魅力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专业 http://baidianfeng.39.net/

来源哔哩哔哩专栏up主:梨野住七楼

在七月新番中,有一部拟人化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讲述人体内细胞运作的《工作细胞》。

???停一停,细胞都能拟人?

起初,看到拟人化其实心里是有点没底的,毕竟曾经在某部宝石拟人作品里吃了一吨玻璃渣。

直到看了《工作细胞》第一集之后,结合着弹幕的吐槽笑到昏厥,比如“看得我热血肺疼”,“我的细胞在我的体内吃曲奇?”,按照这个氛围应该是可以放心观看的欢乐向。就算要虐,最多也就是细胞代谢更替的离别梗。

在各种细胞出场的时候还会配上介绍,对他们的工作内容运作机制进行解释,比如红血球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过程,白细胞的特性,T细胞的作用……所以看似是热血加日常甚至恋爱番其实是硬核科普剧??

CV:花泽香菜

本作主角红血球,是红血球中的新人,善良的路盲

CV:前野智昭

这是白细胞,仿佛没有上色但其实上了色,登场的时候看起来鬼畜抖S其实意外耿直可靠

软绵绵!!

CV:长绳麻理亚

小小只却依旧齐心协力努力工作的样子简直萌化!

CV:小野大辅CV:樱井孝宏

距离高中已经太久远导致我说不出不同T细胞的区别,我反思……希望《工作细胞》能让我重新把生物知识捡起来。

作画不算太抢眼但是应该能依靠创意在七月番里占据一席之地。(本来在《后街女孩》开播之前我还同时期待着这部黑道大哥变性出道成为偶像的魔性番剧……但是看了贫穷的制作之后实在是失望。)

在看番的同时感慨十一区的拟人文化真的是发扬到极致,脑洞大到什么都能拟人,除了已经火过一遍,被大众所接受的的国家、刀剑、舰队、宝石、动物拟人之外,甚至还有疾病拟人,蟑螂拟人,奥特曼系列的怪兽娘化拟人……

国家拟人《黑塔利亚》

宝石拟人《宝石之国》

刀剑拟人《刀剑乱舞》

蟑螂拟人《蟑螂娘》

奥特曼系列的怪兽娘化拟人

但是在拟人化的脑洞上,国人太太同样有无限的创造力,学科、省份、高校拟人甚至CCTV频道拟人,为各个拟人化形象赋予了相应的性格。

还有太太画了动车拟人,引起了一阵嗑真车CP的热潮。

复兴号X和谐号拟人

之前央视播放的《国家宝藏》中,有许多角色也可以说是文物拟人,比如兄弟分离的皿方罍。

《国家宝藏》湖南博物馆

拟人化的作品传播范围如此广泛,必然有它背后的原因。

将有形或无形之物赋予形象,人格,性格,提供一个情感载体,与受众产生更贴近的关联,同时二次创作空间非常广阔,这些都是拟人化兴起的原因。

那么,拟人化是怎么发展的呢?

我们最早接触的拟人化意像大概是“太阳公公”“祖国母亲”,这种赋予无生命事物以具体形象的艺术形式大概可以追溯到十八十九世纪,那个时候的现代民族主义掀起了一阵风潮,用绘画或诗歌的形式将民族从抽象的概念拟人化为年轻女性的形象。

直到二十世纪,

迪士尼画了一只会说话的老鼠。

《米老鼠》系列作品

动物拟人这个在当今已经见惯不怪的题材在当时非常新奇,迪士尼也从米老鼠延伸到了狮子王等经典作品。

动画产业的拟人化从此拉开序幕!

随着时代发展,欧美国家主导的动物拟人化制作愈加精良,同时影响到了亚洲国家,中国在八十年创作的《黑猫警长》是国内最早的拟人作品。

后来因为科技产业的发达,日本开始不仅仅局限于动物拟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非动物的范畴并开启了后来成熟的拟人化时代。

但是日本最初的非动物拟人化却出自江户时代的《心学早染草》,在这份草双纸中,人类心灵的善恶被拟人化,被文人用来娱乐与讽刺。

大多数人认为日本最早的成型的拟人化动漫作品是年的煤炭拟人化作品《备长炭》。

《备长炭》

日后拟人化的发展就如我们所见,脑洞大到突破宇宙的各种创意层出不穷,虽然说着万物皆有灵,但也总会有一些会让我们惊叹“啊?这都能拟人?”的神奇作品。

那么拟人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拟人化是将人类特征、动机、意向或心理状态赋予非人对象的心理过程或者个体差异。拟人化的产生受到激发主体知识、效能动机和社会动机的影响,现有研究包括对自然、超自然、动物、机器、品牌和产品等的拟人化。对自然的拟人化能够促进环境保护行为,对动物、机器、品牌和产品的拟人化则形式多样、后果复杂。”

引用自《拟人化:从“它”到“他”》

拟人化到底为什么每次都能精准地戳中我?

因为它二次创作空间实在是太广阔了,并且非常容易成为感情寄托的载体,那些你平时当成物品的东西突然拥有了自己的形象身体,给人带来的思想冲击与心理转变是很微妙的。

比如昨天你刚刚看完《工作细胞》,今天就不小心摔了一跤擦破皮了,看着渗血的伤口逐渐结痂,这个时候你想到的是一群软绵绵的血小板萌宝宝在努力帮你凝血……是不是就没那么痛了XD

被赋予了各自人格魅力的事物也给了大家了解并喜爱的机会,换句话说,意像被实体化,所有情感有了具体寄托,你看,我的“xx老婆/老公”就长那个样子。

拟人形象与事物本身的属性是相关的,事物本身的属性影响着拟人形象,拟人形象影响我们对该事物的定义。

拟人化的优势很明显,有利于文化传播,有利于知识或历史人文的科普,促使读者观众由作品出发,愿意去了解三次元中的文物,动物,机器,品牌,历史、国家乃至疾病,细胞,生态环境之类的现实,比如刀剑乱舞将大批国宝级刀剑重新带进国民视野,变相拉动日本文化经济的例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拟人化创造的角色其实是一种形象代言人,其影响力不局限于二次元。

同时也存在着短板,一些片面的拟人作品一味突出萌点而与拟人事物本身偏离,会给一些还没有判断力的受众带来误解,产生认知偏差。

必须强调的是,

尽量不要把美化加工过的作品当做学习范本,

要回归到三次元去学习了解它们。

学历史,就去看历史书,学生物,就去看生物书,其他同理,二次元的拟人化终究带着娱乐性质,真正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内容还是要去三次元汲取。

最后,有没有哪部作品是你看了之后惊叹“这都能拟人??!”的呢,也请发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