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郑珊珊董利贞
为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百校万企”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山东工商学院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6月6日至11日,山东工商学院副校长刘向锋率*委宣传部、人文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负责人和辅导员,赴东营、德州和滨州市开展访企拓岗活动。
向企业问需
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查
“*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建工作做强了,就是竞争力。”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的*建长廊中写道。企业*建不仅注重*员教育管理,还注重发挥*组织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的方针*策、价值理念的认同,与企业文化融合,推动企业发展,让价值认同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滨州亚光家纺有限公司秉持“文化亚光、科技亚光、现代亚光”的企业文化,营造“有嗅觉,善抓发展机遇”,“立足当下,思考未来,目光长远”,“立德、立功、立言,讲求诚信”的创业氛围。
世界的眼光,一流的追求。亚光家纺的企业定位是“国际化”,要求企业“从中国走向世界,从优秀走向卓越”,以国际标准来高点定位,在全球视野下打造中国名片。山东魏桥轻量化基地则“打造国内最先进、全流程的轻量化研发、试验、制造基地”。亚光家纺以“追求卓越,创新致远”为价值追求,以“世界毛巾看亚光”为企业目标,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家纺企业。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提出“打造“三产融合”全国标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打造国际型企业”的未来展望。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创新?借用通裕重工的创新理念,“激发新活力,跨越新高度,创造新成就”。面对中小城市剧院缺乏优质演出的难题,雪莲大剧院在自制剧目上全力进行探索和实践,成功制作了有内涵、有温度的《*河口奇缘——天鹅》、《八仙过海》等自制剧,打造了东营市的城市文化标签。
科技是先导。山东胜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发由油气生产、数据采集、信息存储、技术应用等功能集成的综合研究一体化协同平台,不仅提高了油井管理效率,还为行业发展保留科学的数据资源,同时还建设了用于全面指挥的智慧运营中心。
管理水平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证。无论雪莲大剧院的“精打细算”,还是通裕重工(绿能装备车间)的一尘不染、魏桥纺织绿色智能化生产车间的安全*线,都展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准。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东营市有“*金三十条”、“科技创新人才事业单位保底*策”,德州市有“人才社区”,滨州市有“*金八条”,都向高校毕业生递出“橄榄枝”。德州创业孵化教育园区“有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同时以园区育人才”,打造“全方位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园区聚项目”两大特色,以教育促产业,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发展教育事业,补足人才空缺。
送人才入企
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访企拓岗调研活动一行人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实现企业需求和人才供给深度精准对接,向企业输送能满足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社会需要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侧重不同。此次走访的企业涉及机电、食品、IT、板材、纺织、自动化、文旅等行业,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商管理、经济学、编辑出版学、商务英语等专业,社会需要更倾向于专业素质过硬、知识结构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学校需要完善专业结构,为学生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交叉课程,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协同育人,整合*校企育人资源。高校要敞开校门,以访企拓岗活动为契机,与*府、企业建立长期互访机制,探索完善的、联动的、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双向选择、联合培养”的就业模式。融合*府的*策优势、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科研、企业发展等工作,在企业建设实习基地,在高校建设科研中心,共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形成*府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助推企业成长、企业吸纳学生就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与时俱进,培养师生创新能力。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教师的创新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要结合教师教学、科研实际,合理配置教学、科研资源与企业的技术资源,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从校企座谈中了解到,企业注重的能力素质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文化认同等。在日常教育中,除专业学习外,还应营造浓厚创新实践氛围,让学生在高质量的创新类比赛中,激发学习兴趣,在高收获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学习热情。
科研助企。调研中,很多地方企业存在技术“卡脖子”情况,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导致地方企业生产链升级困难。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高地,不仅要为社会育人才,还应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让教师科研走出高校,走入企业,共同建设有高校学科特色、地方产业特色的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地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
调查研究显示,新时代青年的就业观倾向自我价值实现、注重职业场的平等自主等,而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因期待满足、就业动机等问题,出现缓就业、不就业等现象。高校应加强就业观教育,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后立业。高校要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比赛、企业实习实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地气”、在竞赛中“挖潜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分析、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竞争力。
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不仅广泛开拓了就业渠道,深入开展了社会需求调查,面对面地开展了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更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启了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