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意志力”,这个词语很常见。学校里,会说起某个同学的“意志力”很强,生了病都坚持学习;工作中,会说起某个同事的“意志力”很强,每天加班到十一点;减肥、健身的场景中,则更为常见。就连我老妈,前几天辣椒吃多了,犯了旧疾,她也归结为自制力不好。那这个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的意志力/自制力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它从哪里来?为什么有人能通过意志力来完成某些事而有人不能呢?到底是天生基因里带的,还是后天经培养而来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来进行《意志力》的解读。
意志力是什么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萝卜实验。将一群预先禁食过的大学生带到实验室,分为三组。给第一组一碗巧克力曲奇和一碗萝卜,任由他们吃;给第二组同样的食物,要求他们只能吃萝卜;第三组则什么食物也没给。过后,让他们解一道无解的难题,记录他们能坚持多长时间。第一组学生一般坚持了20分钟,和第三组一样。而第二组学生普遍只坚持到了8分钟。在此过程中,第二组学生为了克制自己不吃曲奇饼,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再面对难题,就不剩多少精力来应对了。
被试者很饿的情况下,明明面前有曲奇饼却要吃没什么味道的萝卜;面对一道难题,明明怎么都解不开却要解答。实验中这种用来对付诱惑、选择吃萝卜的力量,和用来坚持解一道难题的力量,即为意志力。至此,我们大概明白意志力的存在是怎样一回事了,并且当一件事损耗了意志力后,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如果我们能明确自制力已经被消耗,就可以把接下来很重要的事情往后延迟,等到意志力恢复了再去做,或主动回避对自己造成诱惑的食物,以达到节食的目的。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意志力被损耗了呢?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意志力损耗后对行为有着强大的影响。而在另一方面,研究者发现,意志力损耗对一个人的主观感受没有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无法从主观上感受到意志力被损耗,反而只能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加以判断。比方说,平常路过这家甜品店时,能克制买甜点的冲动,这次路过时,却强烈地想要大吃特吃;平常不觉得那么难过的事,这一次遇到时却觉得异常难过;平常很容易做的选择,这一次却反复地想等等。所以,当我们遇到这类前后不一致的反应时,可以回忆下在什么事情上已经消耗了大量的意志力。
研究者从多个类似实验中提取出了两点,而我们也从上述实验中注意到了:
(1)意志力是有限的,每一次使用都会损耗;
(2)从同一账户中提取意志力,无论用于节食还是保持专注。
我们知道这些后,怎样才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利用意志力呢?一般来说,意志力主要被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思维;
(2)控制情绪;
(3)控制冲动;
(4)控制表现、绩效、成绩(把能量集中于当前任务)。
至于意志力的最大化运用,最简单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每次只做一件事,减少在其它事情上的投入。如果一心多用,即使暂时可以兼顾一下,也会随着意志力消耗殆尽,而越来越容易犯错误,偏离自己想要的结果。例如,打算戒烟的时候就不要节食;打算节食的时候就不要强迫自己学英语等等。
意志力从哪里来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意志力的存在,并意识到它会被损耗。那么,意志力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怎样才能为意志力提供能量,以便应急时使用呢?
为此,心理学研究曾一度陷入僵局,直至生物学的快速崛起,才使得研究有所突破——通过生物学,研究者们注意到了“人的心理依存于身体”。此后,他们便开始着手研究食物(葡萄糖)与意志力之间的关联。
低血糖患者首先得到了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