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金刚通讯员赵庆川王莉
优美的校园环境、标准化的室内操场、一应俱全的功能室……走进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亮眼”的条件让人叹为观止,各种特色项目正在有序进行,每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
这正是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坚持从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实现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强力升级。
正如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服务中心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事业发展部部长薛凤江所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每一所学校
“春日暖,秋水长,和风吹,百花香……”伴随着朗朗诵书声,步行在康博小学的操场,师生共同跳着该校教师自编的篮球课间操。校长李国瑞介绍,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得到提升之后,学生和家长连连称赞。
同样,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访谈栏目《校长说》中,长河小学校长孟杰回忆着学校的建设发展。长河小学成立于年,其前身是杏园小学。而东七校区建于年,总投资万元,能同时容纳34个教学班,余人,配备有风雨操场、餐厅、舞蹈室、书法教室、科学实验室、综合实践室、心理咨询室、陶艺室、报告厅等多功能室,改变了原有东七小学“老破小”的情况。
“年8月,学校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东七小学正式划归长河小学,成为长河小学东七校区,目前两个校区有教职工人,学生余人。”孟杰介绍。
新气象、新面貌的背后,是对教育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与巨大投入。“经开区的教育工作在以前确实比较薄弱,但我们把握住经开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利用后发优势,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环境,夯实了教育工作的基础。”经开区发展服务中心教体文旅部部长薛凤江说。
近年来,该区大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17亿元,新建、扩建崇德中学等11所高标准、大规模学校,全面解决大班额问题。投资余万元增加降温、取暖设备,中小学均实现取暖、制冷全覆盖;投资万元更新智慧黑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疫情期间,投资万元为中小学所有教室配备了格力高端空气净化器;全面实施“青少年学生护眼工程”,年投资万元为全区中小学间教室更换了高标准护眼灯。
在此基础上,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个,投入建设资金1.4亿元,全面落实生均经费,投入补贴资金万余元,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盘活优质资源
构建优质均衡发展格局
沿着快速路一路北行,穿过几条街道到达目的地曹村。鳞次栉比的青瓦红墙中央,坐落着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而这座学校的前身便是曹村小学。
年10月29日,德州学院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城融合基础教育合作暨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揭牌仪式在此举行,以付庄小学、王庄小学、东城小学、尚德小学和杨庄小学为联盟校的德州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联盟成立。
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示范学校,曹村小学加挂“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校牌,由德州学院选派学校管理、教学人员进驻曹村小学,重组学校管理团队,充实优化教学力量,打造新时代优质特色学校。
同时,经开区以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为核心,以“1+N”模式,分期分批建设若干所联盟学校,首批联盟学校5所,加挂“德州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联盟学校”校牌。还将逐步横向扩大联盟范围,并向学前、中学、职教领域纵向延伸,形成贯通幼小中各学段、联通普职各领域的基础教育发展格局。
“作为德州学院的附属小学,不仅应该仅是组织关系上的附属,更重要的还得实现文化上的融合。”校长房敏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德州学院,年至年,在职到首都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现为德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房敏到任之后,将德州学院“崇德启智励志博学”的校训文化摆在了校门口。德院附属实验小学联盟校抱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也体现在校徽里。
这样的行动和思考,在经开区已形成普遍的“教育共识”。一方面,扩大与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的合作,自年与山师合作以来,年又有3所学校签约成为项目支持学校,提高了山师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深化与北京八中的合作,借鉴北京八中先进办学理念,探索初小衔接课程,促进中小学的相互融合与共同提升。
如今,借助合作办学优势,将全区教育规划为三个片区:以崇德中学为龙头学校,以长河小学为核心学校进行初小衔接探索发展,形成京津冀名校北京八中优质教育资源支持下的西部教育片区;以同济中学为龙头学校校,以康博小学为核心学校,形成以山师基础教育集团先进办学理念支撑下的南部教育片区;以东城中学为龙头校,以德院一实小为核心校,形成本地高校丰富教育资源支持下的东部教育片区。三大片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改革组合拳
创新教育强区
日前,在经开区杨庄小学,该校郭大序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郭大序,正在指导学生表演英语情景剧《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杨庄小学校长徐风芝介绍,该校以支付专家费的形式邀请某校外培训机构名师郭大序来校为学生上课,给英语教师培训,并且以购买服务的形式邀请该培训机构其他老师为学生提供课外延时服务。“郭大序团队的加入,不仅填补了专业教师量的空缺,更重要的是,校外培训机构具备一些在校老师不具备的优势,他们潜心研究学生思维特点,知道学生在各个阶段学习上的盲点、弱点,促进了质的提升。”徐风芝表示。
机制创新更是经开区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软件”工程。“今年10月9日,崇德中学和弘德小学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小衔接教育实践校,把弘德小学六年级学生纳入中学统一管理,进行初小课程的有效衔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9年一贯制学校。”崇德中学校长李欣介绍,去年的衔接班今年已升入该校初一年级,开学两个月,在学校各个方面表现优异,起到了年级带头的作用。让整个年级在小升初期间,平稳过渡。
目前,崇德中学正在联合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编写小升初衔接教育的校本课程,希望明年能有成果,应用到开发区的初小衔接教育中。
与此同时,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激发教育内生动力。经开区在全市率先落实了教师绩效工资、校长职级制等7项改革,激励校长创新作为,提升教师待遇,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在德州市教科院的指导下,该区建立15个学科教研基地,形成全区大教研格局,发挥学科基地区域整体教研优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研一体化。
“与体制机制成熟的地区相比,经开区最大的优势就是创新空间大,创新劲头足,近年来,我们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了教育工作的提升,效果显著。”薛凤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