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德州市区向东驱车约15公里,一片巨大又特殊的“湖面”映入眼帘,一组组太阳能板构成的“浮桥”列阵于亩的水面上,颇为壮观,而在岸边一侧,近百名工人正在将将光伏板方阵运往湖中央,通过混凝土沉块进行锚固。
“丁庄水库是华能德州电厂火力发电的水源地,水上光伏项目可使这片土地达到立体化应用,不仅降低水温,提高火电效益,还能减少水的蒸发。目前光伏发电一期1标段10万千瓦光伏已于8月15日全容量投产并网发电,效果非常不错,一个月约发万度电,2标段及二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安装,预计年底全部投产。”华能德州电厂新能源部副主任吴沛森说。
华能德州丁庄水库MW光伏发电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纳入年第一批光伏平价上网项目,该项目投资约8.19亿元,二期续建MW容量,投资5.2亿元,计划今年年底实现MW容量并网。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单体最大的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该项目与丁庄风电MW项目打包形成的华能德州丁庄风光储一体发电项目被列为年省重大建设项目。
记者在丁庄华能光伏电站监控系统后台看到,接入容量、有功功率、日发电量、年节省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数据都可以实时监测到。据了解,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电能2.21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6.7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7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0.65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0.万吨,减排烟尘5.94万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还是省内最早一批投产的储能装置,“你看,这四个像集装箱一样的房子就是储能装置,它的容量为4MW/8MWh,一次可充电度电,由于风电、光伏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均存在波动性强、调控能力差、暂态弱支撑等特点,会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一定挑战,储能装置就好比一块巨大的蓄电池或充电宝,作为一个缓冲区域,让绿色能源变得更加有效和可控。”吴沛森说。
新能源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德州市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拥有“中国太阳城”、“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首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低碳中国突出贡献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多个城市名片,德州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新能源开发建设,努力走出一条集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全面化、一体化开发利用的路子。
9月1日,三峡新能源庆云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启动仪式在庆云县举行。三峡新能源庆云储能电站作为全省首批储能示范项目,规划总容量MW/MWh,本次建设一期MW/MWh储能系统及一座kv升压站,计划今年年底投产运行。该项目投产后,单次充电可储存高达20万千瓦时绿色电能,利用储能“移峰填谷”调整能力,实现错峰收储、释放绿电,推动庆云实现“24小时绿电供应”,打造山东首个县级“纯绿色电网”。“庆云县毗邻天津、*骅、滨州三大海港,渤海为其带来了丰富的风能,年,德州市第一个风电项目落户在了庆云,七年间,庆云县已投入运营7个风电场,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7兆瓦,占装机总量的95.49%。年,全县全年70%以上时段实现“绿电”供应。”庆云县发改局局长王志广介绍,今年截至8月份以来,全县新能源发电达7.06亿千瓦时,是全县社会用电量的1.46倍,在满足自身“绿电”供应基础上,还供应滨州、乐陵等周边地区。
今年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禹城)获批国家首批全省唯一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日前记者在位于禹城市通裕重工厂区内的山东智能绿色产业基地看到,一台风电整机刚刚下线将被运往风厂安装现场,而在此前通裕重工需要将生产的重达几吨的风电主轴及铸锻件运往全国各地的总装基地,在禹城无法完成整机生产,一台整机仅物流成本就增加2万元以上。“通裕生产的风电主轴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而我们拥有国内最先进的风电整机控制技术,所以今年1月份开始我们与合作企业通裕重工共同打造这一智能绿色产业基地,我们采购通裕生产的核心部件以及模块化产品,只需要从一个车间运到另一个车间,不出院子就完成组装,还能吸引更多风电产业配件企业形成集聚效应,今年6月30日首台禹城造风机就已经整机下线。”浙江运达风电集团投资开发部经理陈敏说。
德州积极带动引进东方电气、浙江运达等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整合本土通裕重工、双一科技、山东格瑞德等风电零部件企业,实现了风电装备全链“德州造”,形成风电全产业链集群。他们立足农业大市基础条件,积极推动生物质热电、固化、气化、液体燃料等多元化开发,有序建设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发电及养殖场沼气发电项目,到目前,全市有15家生物质发电企业(包括7家垃圾发电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装机达到万千瓦,居全省第3位;新能源发电量67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31.8%,居全省第1位。
根据德州正在全力实施的“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品牌工作方案,德州将加快推动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产业布局由“散”到“集”,依托龙头企业,打造链条完整、配套协作紧密、要素配置精准、规模效应显著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到年底,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数量由22家增至30家,实现营收由20亿元增至40亿元。依托中国太阳城和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等城市品牌效应,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和产业发展高地,打响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新品牌。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海峰贺莹莹通讯员李*齐淏刘振兴王洁令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