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走进武城县李家户镇西店村,只有户、人的小村庄不仅建设得美,而且家家户户都有致富项目,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西店村以前是一个贫困村,缘何短短几年间发生蝶变?“乡村振兴包括五大振兴,我们首先抓了人才振兴,建成了全市第一家乡村人才公寓,村里常年居住着来自山东理工大学、潍坊临朐林果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10多名专家、教授,带动培养本土乡村实用人才余人,发展了10个产业项目。”该村*支部书记李福祥说。
近年来,该市以畅通人才、智力、技术下乡通道为突破口,推进乡村五大振兴与各类人才汇聚汇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乡村振兴、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抓住“人才振兴”这个关键,让更多人才扎根农村
5月7日,在平原县桃园街道万亩良田生产基地,毕业于西南大学的农学硕士何石宝穿梭在麦田间,察看小麦长势。31岁的何石宝是湖南省永州市人,年应聘到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这里首位硕士农场主。看中平原县农业发展前景,同为农学专业毕业的妻子许幸“夫唱妇随”来到鲁望公司管理千亩农田,如今夫妇二人已经在平原农村扎根3年。“平原鲁望公司先后引进培养了20多名硕士农场主,这些‘新农人’像一粒粒种子,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桃园街道*工委书记孟庆泉说。
为让更多人才留在农村、扎根农村,德州实施人才支撑计划,出台“*金30条”“人才改革25条”“乡村人才振兴20条”,拓宽城乡人才交流渠道,推进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德州连续5年开展“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活动,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培训农民3.7万余人。
同时,德州扎实推进乡村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培育省、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20家,完成第二批省级科技园区验收,建成一批省级“农科驿站”。
创优环境,培引并进,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在夏津县生态旅游区前籽粒屯村的速生杨林下,有一片占地26亩的食用菌养殖基地,不同于普通菌菇,这里养殖的是羊肚菌、大球盖菇两种珍稀食用菌。基地的主人是6名平均年龄28岁的外地大学生,他们利用半年多的时间,成功实现了羊肚菌、大球盖菇的仿野生养殖。这是一个“高配”创业团队,包括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1名、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3名、山东农业大学本科生2名,6名成员均是菌物资源与利用方向毕业生,他们在夏津县注册成立了山东三生万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制种、统一养殖、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统一销售模式,推广包括大球盖菇、羊肚菌在内的珍稀食用菌亩,产值达到万元,带动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该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大力培育乡村本土实用人才,壮大基层人才队伍。积极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年培训农村经营管理人员人、培训农民人。实施科技、卫生、教育等人才“下乡进村”工程,开展“乡村振兴农业大讲堂”,组织名农业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科技帮扶农民余人次。实施“三回”工程(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加大乡村返乡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惠及农户户、发放贷款2.8亿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德州市不断创优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该市各级出台*策,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农村自主创业农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扶上马、送一程。乐陵市铁营镇孟氏集团董事长孟凡佳是一名“90”后小伙子,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是一名返乡创业人员,经过探索,他成功发展起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东亚飞蝗养殖和和蚂蚱养殖,逐渐形成了“上虫下渔”立体循环模式,荣膺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乡村人才汇合
在齐河县祝阿镇人才公寓内,常年活跃着一支科技人才队伍,祝阿镇与山东财经大学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合作协议,镇上和乐采摘园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同时祝阿镇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青年网红、乡村工匠的选树培育,涌现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德州坚持以人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支撑,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与各类人才大量汇集、科学利用、同步推进。该市整合优化市级“乡村之星”工程,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等五类乡村人才纳入“乡村之星”工程。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学习培训活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工程,全市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配备1-3名专职工作人员,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夯实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根基。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双双通讯员杨德林吴华张大伟报道)
责任编辑:籍雅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