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新闻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论道中国稀土出口WTO之诉
TUhjnbcbe - 2020/8/1 10:1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

论道中国稀土出口WTO之诉


事件


3月13日,中国收到美国、欧盟、日本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的有关稀土、钨、钼出口管理措施的磋商请求。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当天发表声明说,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此类关键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国,中国的出口限制*策提高了中国以外地区的原材料价格,同时降低了中国国内价格。这种*策导致下游生产商面临巨大的压力,并被迫将业务、工作岗位和技术转移到中国。


我国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表示,中国此前就有关原材料产品出口*策与各方一直保持着沟通和接触,多次强调中方的*策目标是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无意通过扭曲贸易的方式保护国内产业。中方将根据WTO争端解决程序,妥善处理有关磋商请求。


针对此次争端,WTO总干事帕斯卡尔 拉米说,美国、欧盟、日本与中国围绕稀土问题争端的焦点是双方对WTO规则和义务的不同解释,并非是某一方履不履行义务的问题。


此类诉讼并非首例。2009年6月23日,美国、欧盟正式在WTO框架内向中国提出贸易争端请求,称中国对铝土、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碳化硅、*磷和锌等9种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推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违反了中国2001年加入WTO时的承诺。8月21日,墨西哥也以类似理由提出了贸易争端请求。按照相关程序,在2009年7月份和9月份分别举行的两轮建设性磋商未果之后,WTO于2009年12月21日设立专家组调查此案。2011年7月5日,WTO专家组初步裁定:中国限制9种原材料的出口关税和出口配额措施不符合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和有关世贸规则。随后,中方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出上诉。2012年1月30日, WTO上诉机构发布裁决报告,认定中国不公平地限制了9种原材料出口。


深度


剖析中国稀土出口之诉背后的光怪陆离


正如此前媒体所猜测的那样,近期美国、欧盟、日本将中国的稀土出口问题提交给WTO裁定,引发了对中国稀土产业走向的新一轮关注。日前,《中国冶金报》走访了一些稀土企业,与业内人士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当从行业的视角审视中国稀土出口的WTO之诉时,逐渐看清了笼罩在此问题之下的光怪陆离。


稀土变身 稀金 出口减少并非配额限制所致


●2011年,我国3万吨的稀土出口配额仍有约40%的剩余。让世界市场感受 无土可用 的真正原因,不在稀土行业本身,也不在国家*策的规范和实施,而是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畸形冲击,让稀土变成了 稀金 ,让稀土有了金融属性。


资源稀缺性和战略价值使稀土成为制造业炙手可热的原料之一。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措施,例如对非法开采稀土资源进行专项治理、修订行业环境排放标准、提高稀土资源使用税等等,特别是201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受到了业内的欢迎。


但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外商投资下降,国内热钱涌动,易于储存的稀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投机牟利的工具。在稀土行业正在向着规范发展的同时,几乎每一次国家*策的出台都会引发市场行情的变化。2011年,作为稀土市场标志性产品的金属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每吨的价格从十几万元飙升到140万元,然后又一路下跌到目前的四五十万元。究其原因,炒作的说法被普遍接受。一位下游稀土企业的采购人员说,2011年第三季度,有很多业外人士参与到稀土贸易中,而这些购入者大肆囤积稀土的目的不是用于生产加工,而是待机抛售,导致了稀土产品有价无市的怪现象。


从《中国冶金报》了解的稀土生产情况同样可以看出,此轮稀土大幅涨价与市场供需变化的关系并不大。近两年,全球稀土需求增长放缓。2009年,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国内稀土消费仅增长了7.7%。2010年,这一数字虽然提高到19.2%,但在数量上只比2009年增加了4000吨。国外市场更是善迹乏陈。2009年,我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比2008年多出口5000吨(折合氧化物),但稀土永磁材料出口量下降了12.98%。2010年,稀土永磁材料出口增加了4500吨,但冶炼分离产品出口又减少了1500吨。对于国内超过20万吨的稀土分离冶炼能力来说,这样一个供需变化很难引起价格的暴涨暴跌。


很明显,此番让世界市场感受 无土可用 的真正原因,不在稀土行业本身,也不在国家*策的规范和实施,而是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畸形冲击,让稀土变成了 稀金 ,具备了金融属性。这导致了中国稀土价格居高不下,欧盟、美国、日本的企业也因此停止采购中国稀土产品。2011年,我国3万吨的稀土出口配额仍有约40%的剩余。由此可见,并不是国际市场买不到中国稀土,而是要廉价地获得中国稀土。


成本优势渐失 廉价稀土时代已经结束


●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资源使用成本提高、生产费用增加等原因,导致稀土产品价格上升。


正如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指出的那样,世界需要的不是中国稀土,而是廉价的中国稀土。不过,即使欧美国家用*治手段撬开中国稀土出口限制的大门,也不可能再一如既往地获得廉价稀土,因为中国稀土的廉价时代已经结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像大多数中国工业品一样,由于劳动力低廉、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中国稀土生产成本很低。加之小、散、乱的行业状态引发恶性竞争,国外企业采用鹬蚌相争之术很容易获得低价的中国稀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府对出口商品给予退税补贴,使得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稀土价格更加低廉。在中国廉价稀土的冲击下,欧美稀土企业无法与中国稀土企业竞争,被迫退出市场,一直作为世界稀土主要产地的美国芒廷帕斯矿山也因此停产。


加入WTO之后,中国稀土贸易开始与国际接轨。 十一五 期间,中国*府逐步取消了稀土的出口退税*策。同时,为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升级,我国对稀土出口的数量、品种进行了一定限制。这使得低附加值的稀土精矿、稀土氯化物等初级产品的出口减少,而稀土高纯氧化物、合金、功能材料的出口比重增加。 十一五 期间,中国的稀土出口呈现出量减价升的趋势。2008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下降了14%,但销售收入增加了20%。不过,即使产品价格一再抬高,中国稀土生产依然没有突破国外稀土生产的成本底线。直到今天,中国依然是国际稀土市场的最大供应商。


但是,这一情形正在悄然改变。近10年,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制造成本优势正在丧失。稀土行业也是如此:一是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二是资源存量减少、保护费用增加,导致稀土资源使用成本增加;三是原材料涨价和环境保护投入加大,导致稀土企业的生产费用增加。这些因素直接抬高了稀土产品的价格。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出口稀土产品的平均价格在每千克10美元左右;2010年,这一价格已上涨了4倍。


产业链条延伸 稀土行业已跨过卖原料阶段


●国内稀土产业链条已经从原料加工延伸到中间合金、功能材料甚至应用终端。2005年~2008年,我国稀土新材料消费占到了稀土总应用消费的53%。2010年,稀土新材料消费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9%。


美国、日本、欧盟等将中国稀土问题提交WTO裁定,另一个目的就是突破中国对稀土原料的出口限制,增加原料供应,从而拉低国际稀土价格。但是,从中国稀土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形看,这一盘算也未必能够如意。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稀土行业已经跨过卖原料的初始阶段,国内稀土产业链条已经从原料加工延伸到中间合金、功能材料甚至应用终端。2005年~2008年,我国稀土新材料消费占到了稀土总应用消费的53%。2010年,稀土新材料消费的年增长率已达到了19%。


产业构成就像一个金字塔,位置越往上,利润就越高。企业当然要靠近高利润的顶端。 包钢稀土副总经理李忠这样解释包钢稀土减少原料销售的原因。多年前,掌握北方稀土资源的包钢稀土就开始进行带料加工,不再向市场出售稀土精矿。2008年,包钢稀土组建了国贸公司,对旗下的冶炼分离企业实行统一销售。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镨钕金属生产线和钕铁硼生产线。这意味着有朝一日,这个行业龙头企业将不再向市场上销售镨钕氧化物或金属镨钕。


资源集中、易于管理的北方稀土正在减少原料出售,延伸产业链条;资源分散、管理困难的南方稀土同样也在跃跃欲试。近年来,握有南方稀土资源的地方*府纷纷将资源的勘探权、采矿权收归国有,不再轻易以原料谋利。近两年,国家一再要求提高稀土产业集中度,但是推进的步伐并不快。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控资源的地方*府希望以稀土作为梧桐树,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握有资金的企业则希望直接拿到资源,通过简单加工和稀土贸易实现效益最大化。双方的分歧和博弈使得南方稀土的整合步伐异常艰难。


技术输入罕见 国外企业自发向中国转移


●国外稀土制造、应用的高端技术并未如舆论夸张的那般输入中国。除几家合资企业外,国内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全部采用国内研发的工艺技术。


西方国家攻击中国稀土出口限制问题,还有一个经济因素之外的原因:担心高新技术流入中国。因此,这些国家屡屡指责中国操控稀土供应,以资源换技术。


但事实上,从《中国冶金报》了解到的包头稀土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国外稀土制造、应用的高端技术并未如舆论夸张的那般输入中国。除几家合资企业外,国内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全部采用国内研发的工艺技术。即使在最为热门的稀土永磁材料生产方面,由于专利封锁,国内稀土永磁材料生产企业依然据守着中低产品档位。应用产业链条的高科技更是寥若晨星。例如,近期投产的稀土核磁共振项目就是包钢稀土与拥有自主技术的国内高新企业合作的成果。


没有中国稀土,世界就不能发展高科技,这是一个笑话。 包钢集团副总工程师赵增祺说, 不要说中国没有禁止稀土出口,就是禁止出口,稀土属于微量应用元素,国外发展尖端科技完全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取稀土。 他认为,从世界范围看,全球每年对稀土资源的需求总量在20万吨左右(这其中的大部分在中国市场消化)。目前,中国稀土出口总量为3万吨~4万吨。考虑到国内的消费能力,这个出口量仍处于合理范围内。


尽管中国稀土行业的发展水平依然处于较低的层次,产品的技术档次也不高,但是中国稀土行业以卖原料谋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减少原料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价格是中国稀土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外的稀土应用加工企业逐渐向中国转移。在包头稀土高新科技园区内,日本的昭和、三德,法国的罗迪亚等带有国外血统的稀土企业相继出现。近日,韩国的SK集团与包钢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意在谋求与中国企业在稀土材料生产方面的合作。


观察


探讨中国稀土行业应对之法


●中国稀土行业能否经受住取消出口限制 巨浪 的冲击,不但要看能否守住出口*策这道 闸门 ,更重要的是要看能否筑牢内业监管这道 大堤 。


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的最大危害就是刺激国内稀土资源的偷挖盗采。一旦偷挖盗采猖獗,不仅会破坏环境,扰乱市场,前期行业治理的成果也会毁于一旦。 包钢稀土董事会秘书张日晖这样分析取消出口限制对稀土行业发展的影响。像包钢稀土一样,国内正规稀土企业并不为取消出口限制会增加市场销量而感到欣喜。相反,他们正为由此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深感忧虑。


如张日晖所说,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引发处于原料开采、加工环节的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的盲目扩能,由此将带来资源无序开采、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稀土走私横行等一系列后遗症。而这正是中国稀土工业30年发展的心腹之患。


中国稀土在国际市场上低价出售,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自身原因。 赵增祺指出。中国稀土的低成本原因在于资源的特殊开采和生产方式。北方稀土是随铁开采、综合利用的产物,其前期生产成本被摊入钢铁生产,后期的尾矿保护、环境治理也与其他产业分摊,没有单独进入生产核算。而独一无二的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因资源分散不易管理,加之冶炼分离工艺简单,非法设立的小矿山、小分离厂四处开花,没有支付巨额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据工信部部长苏波在4月8日召开的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成立大会上透露,我国稀土开采付出的代价触目惊心。初步测算,仅江西赣州一地因为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矿山环境恢复性治理费用就高达380亿元。很显然,这种资源开采方式和生产方式形成的低成本是不合理、不公正的。


为矫正中国稀土低成本之弊,将必要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稀土生产成本, 十五 以来,国家和地方对稀土行业进行了整顿治理。例如,提高资源使用税、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企业生产监管、分摊环境保护费用等,稀土出口限制仅为众多的治理措施之一。目前,中国稀土的生产秩序日趋合理、规范,其直接表现就是稀土价格的回归。


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稀土行业能否经受住取消出口限制 巨浪 的冲击,不但要看能否守住出口*策这道 闸门 ,更重要的是要看能否筑牢内业监管这道 大堤 。如果这道 大堤 坚不可摧,即便美国、日本、欧盟等申诉成功,中国放开稀土出口限制,中国稀土的供应也不会沦为 多而廉 的局面。 言语中,张日晖对通过强化制度监管整顿行业内部秩序来应对WTO裁定寄予了厚望。


事实上,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中国稀土行业已经找到了许多保护资源、规范市场行为的有效办法,比如严控稀土矿山的开采审批、加强矿山的巡查保护、提高稀土企业准入门槛、制定稀土生产指令计划、打击稀土走私贩私等。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了非法稀土企业的产生,对于遏制非法开采资源、维护市场秩序、减少污染排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近,北方稀土资源的最大产区 内蒙古自治区正在尝试实施稀土产品专用发票制度,对违规违法企业的稀土产品进入市场进行封堵,从源头上杜绝稀土资源的滥挖盗采。


如果这些行业内部监管措施得到认真贯彻执行,那么中国稀土产品在到达出口限制这条 红线 之前,就会纳入到合理规范的市场轨道,从而避免因市场传导错误信号所引发的行业失常,同时也给世界稀土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近几十年来,国外稀土企业停产、退出的很大原因在于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无法与廉价的中国稀土竞争。现在,中国的稀土产品价格开始回归,国际市场稀土价格已经足以支撑国外稀土企业的正常运营,国外的稀土矿山、企业纷纷复产、新建。到2013年,国外稀土产品就会重返国际市场。 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对未来国际稀土市场作出这样的判断。


视点


还稀土本来的意义


与外界的纷攘相比,处于 台风眼 位置的中国稀土行业对中国稀土WTO之诉反应平淡。 即使将中国稀土问题提交WTO裁定,恐怕也只是一场 *治秀 ,对中国稀土出口的实际影响并不大。 包钢集团副总工程师赵增祺这样评价欧美日的举动。


与去年相比,虽然2012年出口配额基本未变,但是从国内一些稀土企业不急于申报出口资格的态度看,国际市场对中国稀土的需求并不像国外舆论表现得那样急不可待。今年初以来,国内最大的稀土生产商、供应商 包钢稀土至今没有获得出口配额资格,但是该企业并没有表现出焦虑和紧张,生产和贸易也运转正常。


从我国既有稀土出口结构看,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稀土出口限制仅限于原料,对下游诸如材料、应用器件的出口没有设限。目前,中国的稀土出口产品恰恰多为材料、器件。无论裁定结果如何,这类产品的出口都不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目前,全球3/4的稀土原料需求在中国,国内市场价格高,生产企业不会舍弃国内市场而转向国外。而未来1年~2年,随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稀土企业的新建、复产,用中国占世界稀土储量不到40%的资源满足世界90%以上需求的稀土消费格局将发生改变。加上世界经济再度深陷欧债泥潭,稀土用量会进一步减少。因此,这个时候,即使WTO作出取消出口限制的裁定,中国稀土的出口也只能是因为供需关系变化有所缩减而非增长。


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什么中国稀土依然会成为热议话题,一次次被抛到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


上世纪末,得益于专家和舆论的不断呼吁,一直曲高和寡的国内稀土生产受到重视。与此同时,中国的稀土行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步出无序的初始阶段,加强行业监管和市场管理成为必然。因此,国家开始着手对产业进行治理和规范,由此引发了一波波的 稀土热 。但是,随着话题的不断深入,有关稀土的热议逐渐剑走偏锋,首先是在 中国垄断全球稀土资源 的错误前提下,放大了稀土的作用和影响。基于对资源廉价流失的痛心,国内部分公众呼吁停止稀土出口,甚至有民在络上打出 卖稀土等于卖国 的口号。随后,由于不了解中国稀土产品独步国际市场的真正原因,有业外人士和学者对中国稀土的战略影响作出不切合实际的评估,提出 工具说 、 武器说 ,直到最近仍有人提出要以稀土打造 人民币国际通道 。西方的一些媒体更是摇唇鼓舌,认为稀土是发展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关键,发出中国 利用稀土资源钳制西方发展 、 控制全球未来高科技发展 等危言奇谈。


事实上,稀土产品作为一种资源性产品,其出口数量和价格最终取决于市场供求规律。然而,站在世界镜头前的*治家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更愿意相信世界稀土的供需多少取决于中国*府的 操控之手 。当经济问题被当成*治信号或者资本元素翻云覆雨地炒作时,稀土已经失去了它作为一种矿产资源和产品的本来意义。而这一点,恰恰有悖于对稀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试想,如果世界稀土市场供应呈现多元化之后,欧美国家是否还会打压中国,希望中国稀土价格持续低廉呢?低廉的稀土固然可以刺激市场,为某些特定利益集团带来巨大利润。但是,应用泛滥必定加剧资源消耗。从全球范围看,稀土虽然不 稀 ,但可以开采利用的矿藏并不多,特别是极为宝贵的中国离子型稀土资源已面临枯竭。对于稀土这样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并且科学利用,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应该是全世界的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道中国稀土出口WTO之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