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12月30日讯
支持“产能过剩”观点的,大多是行业内的大企业,有些甚至是领头羊。有观点由此认为,“产能过剩”某种程度上很有可能是行业领导者们的一种竞争策略。
文|《小康财智》*君发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了经济领域内的热点词汇。
12月3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主导召开的“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次部门联合信息发布会上,“产能过剩”几乎成为会议唯一的主题。
这已经是国家第三次甩出“产业过剩”的大棒。此前的7月22日,工信部在公布今年上半年工业运行状况时就表示说,中国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盲目投资现象比较突出。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给产能过剩说定调,认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稍有不同的是,12月的发布会上,新兴的风电、多晶硅产业暂时没有出现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
过剩之争
对于不少关心风电和多晶硅等新兴产业的专家和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因为这两个行业当初被纳入到产能过剩领域时,曾在业内激起了广泛的讨论。
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多晶硅和风电为产能过剩行业的第二天,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接到了一位市长的电话,该市长问他,“前段时间不是在提倡光伏新能源吗,现在怎么又治理了?多晶硅和风电,怎么能和水泥、钢铁相提并论呢?”
石定寰说,他不知道多晶硅和风电产能过剩的支撑数据是什么。在他看来,现在这两个行业的市场规模仍非常小,甚至比不上垃圾发电。“我们昨天在说多晶硅‘两头在外’,今天突然就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了?”石非常不解。
风电和多晶硅领域到底存不存在产能过剩,就连同为国家职能部门的发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都看法不一。
发改委、工信部和社科院联合发布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显示,传统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氧化铝、电解铝、造船、化工等行业以及新兴的风电和多晶硅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而科技部随后在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后发布的一份报告却显示,风电和多晶硅领域存在“产能过剩”的判断有失公允,并担心这一论断会误导舆论,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正常发展进程。
两大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和结论何以有如此大的差距?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统计口径和出发点不一样所致。工信部报告的调研单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很多数据都来自国家发改委。发改委又是按立项来统计。媒体和发改委采信的恰恰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
事实上,这些规划产能或许可以描述一些地方*府和企业的雄心和热情,但绝大多数的规划显然缺乏兑现的基础。“有的是地方*府出于招商的需要,放大宣传;有的是企业出于融资等需求在制造概念。”
以多晶硅为例,一些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已立项的多晶硅项目超过50个,投资规模超过1300亿元,总产能超过23万吨。一些专家认为,这些产能已经“超出了全球总需求的两倍”。科技部掌握的情况却是:5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实际能够量产的仅10余家,实际投入运营的产能更是仅有1.5万吨。为此,科技部的报告甚至宣称,多晶硅生产能力不仅没过剩,且尚存在缺口。
相比之下,科技部的报告更能得到来自企业的认同,也与《小康财智》的实地调查结果一致。在接受《小康财智》采访时,多晶硅领域的巨头赛维LDK和风电领域领*企业金风科技对其所在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说法很是惊讶。“订单充足”、“忙不过来”却是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
即便是在被确信为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以及平板玻璃领域,企业的看法也不一。在接受《小康财智》采访时,鞍山钢铁一位销售主管就很平和地说,“产能过剩对于钢铁这种周期性行业是长期的正常现象,并且程度远不如市场想象的那样恐怖。”
谁制造了过剩
上述鞍钢人士的话显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市场经济本来就应该是卖方市场,因此,适度的过剩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它符合一般的市场经济原理。
当然,市场逐利性的特点,确实也需要宏观调控来保证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不过,不少观点认为,产能过剩在中国的出现,恰恰是“宏观调控”惹的祸。由于地方*府存在强烈的投资偏好和投资冲动,导致*府投资盲目上项目。特别在危机时期,由于*府启动了大规模投资,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大规模的贷款,使得地方*府和投资主体放弃了市场规律,过度追求投资,以达到实现GDP增长的目的。
该人士的观点是,从某种程度讲,地方投资更看重GDP总量,而忽略了市场内在的供求关系,最终导致了一些行业产能的过剩。
这并非没有道理。此次公布的产能过剩热点行业,要么就是类似于钢铁、水泥等国企主导的支柱型的传统产业,要么就是地方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布局与地方的“*绩”显然不无关系。
《小康财智》在调查时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支持“产能过剩”观点的,大多是行业内的强势企业,有些甚至是领头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领域则是*府主导的大型国企;新能源领域,太阳能电池片制造企业无锡尚德、天威新能源以及第二大多晶硅片生产厂商浙江昱辉阳都曾经是行业内产能过剩的支持者。
这的确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甚至有观点认为,“产能过剩”某种程度上很有可能是行业领导者们的一种竞争策略。这样的格局似乎并不能排除这些进入该行业较早,习惯了高利润模式的生存状态,从而害怕更多的竞争对手的进入而打破目前高利润模式的可能性。事实上,正如一位新能源领域企业人士对《小康财智》所表述的那样,目前的“产能过剩”说对他们这样已经在行业内扎根了的企业并无多大影响,顶多是扩产困难点。影响最大的是想进来的企业。因为这一论调下,新进入企业从立项、项目审批、到银行信贷都将会变得更加困难。这也间接地也保护了现有企业的利益。
可以作为例证的还有钢铁行业。虽然从2005年开始,产能过剩之说就不绝于耳。不过,这并不妨碍钢铁行业获得平均高达15%-20%毛利润的暴利。
“产能过剩”定调后,必然面临着产能的淘汰,以及行业内的兼并重组。这显然更加有利于大企业。在钢铁领域,迹象已经出现。在提出产能过剩观点的同时,钢铁行业加大兼并重组的消息也开始不胫而走。这显然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事件。
或许正是因为“产能”过剩有着如此大的威力,以至于液晶面板、服装、装备制造等领域都起了过剩之风。因此,我们希望*府部门在关注产能是否过剩的时候,了解到底是“谁”制造了产能过剩,这样可能更有利于产业的规划以及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
比过剩更可怕的
虽然赛维已然成为了新余乃至江西的新名片,不过《小康财智》却发现,与在*府所受到的重视相比,赛维在当地的口碑却非常差。
“赛维?它只是一个被人赶出来的垃圾企业。”新余当地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这番直言让《小康财智》很是惊讶。
细问之下,《小康财智》发现,赛维之所以不被当地人所接纳,最核心的因素还在于当地民众担心赛维这样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给当地的长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该出租车司机更是情绪激动地声称,“赛维已经污染了当地的地下水资源。”
当然,污染环境之说,赛维给予了驳斥。赛维新闻发言人姚峰告诉《小康财智》,赛维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环保以及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体系,以保证废水、废气的达标排放。
不过,当地人士的担心不无道理。据介绍,每提纯1吨多晶硅就会有8吨以上叫做四氯化硅的副产品产出。四氯化硅剧*、易爆、高污染的特性,意味着如果一旦排到空气中,对于当地的污染程度将不言而喻。
事实上,并非没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中国企业争峰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并没有获得其中的核心技术,包括赛维在内的多晶硅企业的提纯技术大多是整合而来。整体来看,由于光伏产业刚刚起步,国内很多多晶硅项目技术不是很先进,很多制造工艺是在低水平的竞争,这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
难怪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仙寿对于“大干快上”的现状喊出了“这其中合格的有多少?”的质疑。李仙寿说,中国只有2-3家公司才能造出合格多晶硅。
同样的疑问也出现在传统的水泥、钢铁等行业上。有意思的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在国内钢铁产能连年攀升之时,今年我们进口的钢铁总量却同比增加了10.6%。
一边是持续的过剩,一边却是持续的进口,尴尬的事实似乎说明:即便是号称产能过剩的行业,产业格局也并不合理:在优质产能不足的同时,大量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却能够享受到相当的暴利。
相对于过剩,落后产能对于环境的长期污染这才是最可怕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似乎又不是简单的停止设立新建项目这样的行*程序所能解决。它只能起到保护现有产能,包括落后产能的作用。
有业内人士就对《小康财智》说,从市场角度看,单个投资者不仅无法对市场需求做出准确判断,也无法对供给水平做出预期,因为个体理性不会导致集体理性。如果单个投资者认为市场前景好,那么可能导致众多的个体投资者一起投资,最后产生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这是市场内在的逻辑。从这点看,产能过剩是正常现象。一些企业因为竞争力差,自然会破产或被兼并,市场供需最终趋于平衡。也就是说,在完全市场情况下,看不见的手有能力调节供求关系,最后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赛维相关人士在接受《小康财智》采访时也认为,与简单的限产能、限项目、限规划的做法相比,制定一套成熟的市场准入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可能更有利于市场竞争的有序化,也更有利于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
产能过剩行业一览表
(一)钢铁。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预计将达到7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
(二)水泥。2008年我国水泥产能18.7亿吨,2009年将达到27亿吨,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
(三)平板玻璃。2008年产能6.5亿重箱,2009将超过8亿重箱。
(四)煤化工。产能过剩30%,2009年上半年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40%左右。
(五)多晶硅。2008年我国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
(六)风电设备。2008年底总装机容量1217万千瓦,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