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穆勒大道是温得和克市中心内一条垂直于独立大道的主干道,它的尽头就是温得和克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建于年的尖顶的基督教堂(ChristusKirche),纳米比亚最古老的路德福音教堂。不管是旅游宣传册、风景画,还是明信片、冰箱贴,都少不了这座教堂的曼妙身姿。它像一位风姿绰约的姑娘,戴着一顶欧洲新浪漫主义的“小红帽”,隐居在南半球的天空下,任由云卷云舒,季节交替。
基督教堂之于温得和克,就像东方明珠之于上海、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即便你对城市观光不怎么感兴趣,也很难错过这顶“小红帽”,它占据了市区内最有利的位置和视角。但只要你稍微对摄影感点兴趣,就不会开着车子急匆匆地路过,那多半拍不出什么大片。而是要把车子停在附近的停车场,沿着坡路步行而上,不断穿梭马路、左右移步、蹲下起立、挤眉弄眼,寻找光与影构筑的最佳拍摄角度。这几乎形成了一股无法避免的国际化潮流,各国游人都是这么做的。你最好积极适应这股潮流。因为如果只是随便拍上两张就走人,无疑会将自己的“毫无审美能力的观光客”身份告知全天下,有点儿太没面儿了。
久而久之,皮特·穆勒大道右侧聚集成了一个贩卖非洲工艺品的地摊市场。黑木雕、*木雕、牛角雕、水晶原石、孔雀石、手工串珠……做工大多不太精细,但越是如此越能衬出狂野不羁的非洲风情,要的就是这种粗糙的手工感。设计和造型多与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有关,大象、狮子、犀牛、獴、斑马、珍珠鸡、河马,像复活了一整座野生动物园。
其中一个地摊轻轻松松就从迎客叫卖的小贩中脱颖而出,总是不乏各种肤色的游客来询价、挑选,有些人哪怕是在旁边摊位上购物,也会时不时地转过头来瞟上两眼——绝大多数游客就是在这儿第一次见到了辛巴部落(HimbaPeople)的女人们。我也不例外。
刚刚到达纳米比亚时,我被负责任的W大哥带着去首都各地考察风土人情。我们正走在马路对面,向着路德福音教堂的方向,他不敢大幅度动作,只低语着,用头朝她们的方向歪了歪,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小心翼翼,“那就是红泥人!”
四个双人床单大小的地摊上,三五个女人带着孩子席地而坐,混杂在层层叠叠的木雕、竹编筐、铁艺装饰品里。她们坦胸露乳,浑身上下只有一条粗糙的皮制短裙,皮肤呈现出一种红灿灿的颜色,在近乎于直射地面的阳光下呈现出一种金属色泽。满头的长发用红泥揉搓成了几大缕,使原本的头发消失不见。浑身上下都点缀着贝壳、牛骨、鸵鸟蛋壳和木头制作的饰品。多是伸直了双腿坐着,你能看见她们泛白的脚底,这也许是他们身上最格格不入的浅色。
裸着上半身的,裹在泥巴里的,红色的,女人。
红泥人?大名鼎鼎的红泥人!
在没来纳米比亚之前,就在纪录片中见过她们。就算见过再多的原始部族,也会一下子被他们的色彩吸引。曾有经营旅行社的朋友总结,来纳米比亚就是“去一南一北看两红”——南部的红沙漠和北部的红泥人。在纳米布沙漠这块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上,红沙漠是当之无愧的巨人明星,红泥人部族就像是在沙漠中自由游走的活化石。
byngm.nationalgeograph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