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可靠消息:当地时间12月2日,在非洲纳米比亚温得和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决议,将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4国联合申遗的“拔河”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这个消息,传回国内,传到襄阳,很多人感到气愤。为什么小编要特意强调襄阳,因为据考证,拔河起源于襄阳。先给大家看一些证据,这个是来自百科上的注释。再给大家看一些更为有力的证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墨子·鲁问》)是世界上对“牵钩之戏”最早的文字记录,同时也是拔河运动起源最早的文字记录。
从“牵钩”到“拔河”,学界一般多认为始见于唐朝。据市江汉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杜汉华介绍,唐代《封氏闻见记》中明确记载着:“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旦望日(正月十五)为之”。年2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春节习俗与文化精神”研讨会上,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万娟呼吁将“牵钩之戏”请回“娘家”,并考证得出这项古老的习俗源自襄阳、江陵一带。为呼应杨万娟教授的提议,本着繁荣文化的考量,《襄阳晚报》(时名《襄樊晚报》)在年3月2日5版曾刊发《襄樊:请将“牵钩之戏”请回“娘家”》的文章,现将文章摘录如下:
■“牵钩之戏”今称拔河,但有别于拔河,因为前者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民俗色彩浓厚,后者则仅简单归为一赛事活动。
■史料证明,“牵钩之戏”(施钩之戏)源于襄汉,正月望日(正月十五)为之,尔后“传于他郡”。
■日前,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万娟通过媒体呼吁,重视春节传统习俗,将“牵钩之戏”请回“娘家”。据悉,湖北省有关部门拟在襄樊一带提倡,恢复这一习俗。襄樊:请将“牵钩之戏”请回“娘家”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一起去“牵钩之戏”(今称拔河)。这一起源襄樊,曾经是古代中国春节的重头戏的习俗,如今在襄樊已难觅其踪,然而在韩国依然保留完好。
日前,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万娟通过媒体发出呼吁,重视春节传统习俗,将“牵钩之戏”请回“娘家”。据悉,湖北省有关部门拟在襄樊一带提倡,恢复这一习俗,市文体部门也正在为此积极奔走。
媒体热议“牵钩之戏”
“行‘牵钩之戏’,展古城魅力”。年8月11日,襄樊多家媒体报道,市部分文体专家建议将“牵钩之戏”纳入省运会开幕式,并倡设“拔河节”,本报更是在头版头条给予重点报道(详见年8月11日头版和六版)。此后,年3月24日,本报记者又在“城事周刊”相关版面上报道了民俗专家认为“牵钩之戏”起源襄樊的观点。
年2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春节习俗与文化精神”研讨会上,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万娟呼吁将“牵钩之戏”请回“娘家”,并考证得出这项古老的习俗源自襄阳、江陵一带。
对此,《湖北日报》首先进行报道,并在文中写到“省有关部门拟在襄樊一带提倡、恢复这一春节传统习俗”。随后,《武汉晚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都予以报道。同时,新浪、腾讯、网易在内的众多网络媒体也纷纷给予转载。
“牵钩之戏”与襄樊的渊源
“牵钩之戏”真的起源襄樊吗?它又是怎样演变为拔河比赛的?日前,记者就此事分别采访市社科联主席刘克勤、市委*校教授晋宏忠、市江汉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杜汉华。
据介绍,“牵钩之戏”发源于襄樊、江陵一带,是拔河的前身。两千多年前楚国的“牵钩”,最初是配合水战的一种*事技能,后变为荆襄一带民间流行的“牵钩之戏”(又称施钩之戏)。
“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墨子·鲁问》)是世界上对“牵钩之戏”最早的文字记录,同时也是拔河运动起源最早的文字记录。
从“牵钩”到“拔河”,学界一般多认为始见于唐朝。据市江汉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杜汉华介绍,唐代《封氏闻见记》中明确记载着:“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旦望日(正月十五)为之”。与此同时,用具从原来的篾缆(竹篾编制成的绳索)发展到用大麻绳,长达四五十丈,两头分别系几百条小绳索,两拨人各自拉住小绳在胸前挽成圈,进而比拼。
据市社科联主席刘克勤介绍,古时“牵钩之戏”不仅有别于现代意义上的“拔河”,还有祈求丰年(春季)、炫耀国力(竞技)、平衡阴阳之意。
襄樊虽然已没有‘牵钩之戏’的春节习俗,但是拔河比赛遗风尚存。据了解,目前襄樊的很多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在举办运动会时仍保留着拔河这一传统的比赛项目。
省运会上的遗憾
年10月,湖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在襄樊如期举行开幕式,令很多到场的市民遗憾的是,此前被媒体广为报道,期望甚高,具有浓厚襄樊地域色彩的文化项目“牵钩之戏”,最终未能在开幕式上得到展示,倡设“拔河节”的提议也就不了了之。
“‘牵钩之戏’在省运会上虽然没有得到展示,但是我们依然对此抱有很强的信心!”刘克勤告诉记者,正因为恢复此项习俗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年11月,武汉某高校领导专程找到他,希望能让襄樊的文体部门支持学校率先恢复这一习俗活动。
刘克勤和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万娟均认为,“牵钩之戏”这一古老的春节习俗如能在其起源地襄樊一带恢复,意义则更大。
“牵钩之戏”在韩国
“牵钩之戏”隋唐时代更名为“拔河”,此后,这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虽然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传入韩国之后,许多文化因子保留完好。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万娟一直从事着韩国与中国汉江文化对比研究。近日,记者在她所写的《拔河绳连接中韩文化》一文中看到这样的文字:在做中韩民俗比较研究时发现,韩国盛行的大拔河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拔河形式,而这种拔河形式起源于楚国;汉江流域是韩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前不久,杨万娟向新华社记者述说“牵钩之戏”在韩国的风俗:每年的正月十五,韩国汉江以南的一些地区,都要举行传统的大拔河活动。比赛结束后,大绳索被分割成上万条,当场分发给参赛人员和观众。据说得到绳索的人会一年交好运。中国民俗学家苑利在其所著的《韩民族文化源流》对韩国现在“牵钩之戏”也有记载:传统的“牵钩之戏”与现代体育活动所用的拔河绳完全不同,韩国的拔河绳由公绳和母绳两部分组成,拔河绳本身就是龙的象征,主绳就是龙绳,边绳就是龙足,祈求丰年之意。
与此同时,记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这一习俗不仅在韩国保留,在日本同样存在。据《扬子晚报》报道,年日本琉球那霸市举办的“超级拔河赛”,是号称全球最大的拔河盛事,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拔河庆典也是琉球的传统节庆活动,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中国失礼,求之四夷”。市江汉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杜汉华认为襄樊作为“牵钩之戏”的起源地,完全有必要向日本列岛、琉球那霸、朝鲜半岛和国内拔河古礼尚存的地方学习,开发成集民俗活动和体育比赛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最具本土特色的节日习俗
“现在风行世界的拔河(“牵钩之戏”的今称)运动,无论是从形式、风格,还是从文献资料中看,都有很浓厚的楚人特色。”刘克勤告诉记者,要恢复这一古老的春节习俗,襄樊应借鉴韩国等地目前保留完好的一套礼仪活动。
谈到具体运作层面,刘克勤这样认为:首先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他个人建议,时间最好还是在正月十五,可以让以前在市区分散举行的如猜灯谜、放飞孔明灯、燃放烟花爆竹等元宵庆典活动都围绕这一习俗展开。
“关键是聚集人气,现场观众间的互动。”刘克勤说,举办这样的活动要坚持多样性和趣味性,一般除了可用普通的绳索(一根或多根)拔河外,还可开展水上拔河、两人或多人徒手拔河、动物之间的拔河等。
“如果运作成功,这将是襄樊地区最有特色的节日习俗!”刘克勤认为,从世界体育发展史看,惟有拔河这一项古老的运动源于襄樊,并且蕴涵有如此浓厚的民俗色彩,其价值不可限量。
“襄樊应以“牵钩之戏”起源地的名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全面开发汉江文化旅游。”市江汉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杜汉华这样认为。
目前,全国部分城市虽没明确开发“牵钩之戏”,但是已在开发利用“拔河”资源。如江苏省赣榆县借该县男女拔河队在历届全国拔河锦标赛上的成绩,打造拔河品牌,让拔河运动成为一张城市名片,“拔河县”美誉在外;年甘肃省临潭县将举办元宵节“万人拔河”活动,并借此举办全国拔河锦标赛活动,打造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品牌。
“襄樊完全有资格提倡,恢复这一古老的春节习俗!”前日,记者电话联系到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万娟,她告诉记者,武汉市已有高校教授对“牵钩之戏”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课题研究,襄樊应学会开发利用这一文化品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本部分文字来源:襄阳晚报记者沈明晶相信看了上面的文章,大家对拔河比赛在襄阳,在国内的演化、发展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韩国人对拔河的保护亦有一定的印象。按说这次明明是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四国共同申遗,为何大家对韩国印象特别深,而很多人甚至单单认为只是韩国人单独申遗成功。这恐怕和之前韩国将端午节、中秋节、暖炕申遗成功,一直致力于筷子等申遗有关。韩国乡间拔河比赛所以,对于此次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国将拔河申遗成功,国人的反应是很易理解的。下面,让我们先听听襄阳文化界代表人物“凡夫”对此事的看法,看看他与普遍老百姓的看法有哪些不同。襄阳是拔河的发源地,但这个运动项目被韩国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获得成功。早在多年前,襄阳就有拔河运动,当时叫“牵钩之戏”。据南朝梁代宗懔(约~)的民俗史籍《荆楚岁时记》记载,“牵钩”原为战船上所用的工具。后来,人们用篾缆取代战器,发展为“牵钩之戏”,也就是现在的拔河。篾缆的长度根据参加人数多少而定,参加的人数多时,篾缆长度可“绵亘数里”。竞赛时人们击鼓助威,齐声呐喊,场面十分壮观。公元七世纪初的《隋书·地理志》也记载:南郡、襄阳二郡有牵钩之戏,是从讲武演变而成。楚国伐吴的时候,用“牵钩之戏”来训练士兵,提高体力,鼓舞士气,激发团结精神。后来,这个运动一直流传下来,成为民间的一项体育游戏。双方拔河时,用大鼓敲击出有节奏的声音,围观的人们高声呐喊助威,并且还唱起歌谣,声音“振惊远近”。再后来,这项运动又由南郡、襄阳传到其它郡。韩国拔河的历史不过多年。按照韩国拔河协会的说法,韩式拔河起源于韩国妇女的织布过程,把漂白、拧布时的动作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拔河运动。按理说,拔河运动在襄阳至少已有年的历史,韩国才多年,比襄阳晚了千余年,襄阳应该是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才对,为什么却让韩国申遗成功呢?细想想,我们可以得到不少教训和启示。其一,拔河虽然起源起襄阳,但我们并未把它当回事。现在仅仅是单位、战线偶尔组织几十百把人,比试比试而已,从未作为一项城市的特色项目组织过大型活动。韩国的拔河,比襄阳晚了千把年,但他们十分重视这项运动,把这项运动办成了一个节日。据报道,位于韩国首尔以南公里的唐津郡机池市的拔河比赛,被视为韩国历史最悠久的拔河比赛。韩国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拔河节。其二,韩国在申遗上十分用心。端午节他们要申报,筷子他们要申报,拔河属于体育项目,但他们也注意和文化联系起来,抢先申报。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申遗意识和申遗力度,就显得差距太了。襄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襄阳古城池、南北朝画像砖、皮*腔、乐府西曲、穿天节、汉水连天河、襄河道坠子、襄阳花鼓、襄阳越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襄阳的宝贝,中国的宝贝,有的还是世界的宝贝,人类的宝贝。我们应该很好的清理一下,襄阳究竟有哪些宝贝,应该如何重视这些宝贝,保护这些宝贝,利用好这些宝贝。我们编制新的五年计划,也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凡夫的观点是比较理性的,建议是迫切的。我们再看一位未在襄阳出生、也未在襄阳居住者的看法,他的观点也许更中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拔河成为韩国第1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出所料,国内社交网络充斥吐槽、讥讽和谩骂:“拔河在中国有2年历史,韩国有多长历史”,“宇宙都是思密达的,开始为斗蛐蛐、踢毽子、荡秋千感到担忧”,“中国创造了韩国,这必须申遗”……对于申遗,大家有很多误解与偏见,评审标准并不看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自哪里,而是看在哪里得到了最好的保护,最好的弘扬。盛唐时期,唐玄宗在皇宫举办千人拔河大赛,尽显唐朝雄浑蓬勃的昂扬面貌,吓得观赛的外国使节把筷子掉在地上。薛胜在《拔河赋》精辟总结玄宗的比赛:“名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可惜,那也是中国史书最后一次有案可稽的大型拔河活动。近些年,国内也有一些打着“万人拔河”幌子的赛事运作,其性质就如同扬州炒饭冲吉尼斯世界纪录,缺少最起码的人文关怀和虔诚心理。真正打破唐玄宗纪录的是韩日,韩国机池市拔河大赛绳索用稻草绳捻成,长米,直径为1米,重40多吨;日本那霸市的拔河盛典,参赛人数达1.5万之多,现场观众高达27.5万。在韩日,拔河远远超出了普通的竞赛范畴,而是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历史传承——祈求神灵五谷丰登、彰显民族协作精神。就像西班牙的奔牛节、美国的吃热狗大赛、日本的相扑横纲对决、巴西的桑巴狂欢,韩国的拔河俨然已是闻名世界的体育民俗庆典,在热烈的嘉年华环境里,享受体育与历史文化交错之美。而我们呢,除了校园和机关单位,例行公事偶尔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奖励一瓶洗发水两支圆珠笔,还能玩出什么花样?有人责怪“相关部门”迟钝,没能抢在韩国人前边申遗拔河,其实,以拔河运动在我国现有的发展状况,又有什么申遗的资本呢?几年前韩国启动拔河申遗计划时,就有在韩中国留学生与韩方舌战,往返两国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证明拔河是中国的。可惜,这就像阿Q叫嚣:“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越显摆祖宗,越暴露如今的无能。锦标主义至上的惯性思维下,我们只强调运动的竞技性和功利性,如果哪天拔河重新进入奥运会,领导会绞尽脑汁制定出冲击金牌的一揽子计划。至于,让这项运动重现大唐盛世的繁荣壮阔,发掘传统的、民族的体育瑰宝,打造世界规模最大、氛围最浓的拔河盛典,树立文化品牌、拉动产业经济,我们似乎还没有这样的觉悟与气魄。某种程度上,我们还要感谢韩国、日本,他们让肇始于中国的拔河运动,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延续。——停止吐酸水,停止“祖上阔过”的阿Q思想吧,韩日有些地方的确值得我们虚心学习。本部分文字来源:杨华,有删截。相比凡夫,杨华的言辞犀利一些,希望看后能给我们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如何开展传统文化营销和宣传,带来一些思考。
责编:西门町元千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