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清治理的含义、演变过程及价值目标趋向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推动和促进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保障性作用。而要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弄清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位置、应发挥的作用和注意的问题。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里说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指*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及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外交国防、治*治国治*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解决各种问题、实现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公报中多次提到国家治理、*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管理与治理虽非截然对立,但至少有如下显著区别:一是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只是*府,而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乃至个人。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委领导、*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实际上已经体现了多元共治的理念。这一变化意味着,*府不再只是治理的主体,而且也是被治理的对象;社会不再只是被治理的对象,也是治理的主体。二是权源不同。*府的管理权来自于权力机关的授权。尽管权力机关授权从根本上说是人民授权,但人民授权毕竟是间接的。而治理权当中的相当一部分由人民直接行使,这便是所谓的自治、共治。三是运作不同。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因而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常受质疑,其有效性常难保证。治理的运作模式是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视,其有效性大大增加。我们所进行的综合治理,实际上是合作治理,而且是多元的。
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意味着我们不仅在思想观念上不能再走人治的老路,而且在*治生态上要不断铲除人治隐形存在的可能,最终使那种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法治无所依凭。国家治理、*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必然是法治,国家治理、*府治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有赖于各个领域的法治化。要以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来凝聚转型时期的社会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此可以看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课题。
“治理”这个概念的含义及演变过程,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更新观念,努力做到“三个转换”:一是定位的转变,就是由“粗放”向“精准”转变。过去的职责定位,很粗放、模糊,依据的是”两个决定”。二是理念(任务)的转变,就是由“过大”向“适中”转变。过去管理的指向目标与职责任务不匹配,是"小马拉大车"。其实,我们的基本任务或直接任务是秩序稳定。三是角色的转变,就是由“具体进入”向“多元牵头”或“综合集中分头施治”转变,如陷入具体业务中就“越位”了。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把“道”比喻成“电”或宏观、思维活动,把“器”比喻成“电器”或业务部门、实战单位,那么我们要做的是连线工作。至于采取“串联”或“并联”,要视情而定,但决不能“缺位”或“越位”。
二、厘清治理的战略要点及注意的问题
我国转型时期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一是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二是防范、处理天灾人祸等社会风险;三是调和、处置社会纠纷和冲突;四是服务和管理流动务工人员、农村留守老妇幼等特殊人群;五是引导和监管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以及类似场域。国家治理的这些内容和我们的社会治理是等同的。这些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如果就事论事、头痛医头,只会是事倍功半,所以必须分析实现有效治理的战略路径,找到治理的制高点、切入点、突破点、着力点、绩效点。
第一,治理的制高点是伦理塑造。治理工作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但行为是思想影响的,所以引导思想观念、构建先进文化、塑造社会伦理,是更为根本的治理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倡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治理的制高点。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治理的切入点是源头治理。当前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历史遗留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多样多发,除各方面客观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在处理*府与群众利益关系上,没有树立把改革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的理念。实践证明,只有让广大群众从*和*府的方针*策中获得实惠,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现阶段不可能消灭贫富差距,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因违法违规而产生的贫富差距,这就要求反对特权,推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实现。而对于因身体缺陷、智识水平等合理差别因素造成的低收入困难群体,则应切实解决好其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治理的突破点是群防群治。综合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靠群众。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善于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提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群众自治,让群众自己组织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要健全以城乡社区*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把城乡社区建成*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要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努力让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的优势,吸引凝聚各方力量,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第四,治理的着力点是法治方式。法治是治理的基本方式。把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纳入法治轨道,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和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找法、用法靠法的能力,切实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稳定这个第一责任和依法办事这个第一要求有机统一起来,绝不能因“维稳”而突破法律的底线,绝不能因害怕上访而迁就个人的非法要求,绝不能因个别正义而牺牲规则之治的普遍正义。
第五,治理的绩效点是秩序稳定。检验治理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置能力,更要看常态下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效果。实践证明,要有效避免小事演化成大事,关键在于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化解、处置机制。要把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基层干部和群防群治力量的优势。
三、厘清创新治理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
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到*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再到*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标志着我们*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要实现全会提出的目标,把上级的部署要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必须高点站位、精心谋划、认真实施。
(一)坚持立足实际、突出因地制宜。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为此,必须认真学习、深入调研、用心把握,努力把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放在符合自身实际的特点上,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具体到德州市,需要把握好以下五点:一是立足于交通处于枢纽地位的特点,进一步强化重要交通治理。德州地处鲁西北,交通便利、位置重要,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山东北大门、京津护城河。其中,有8个县市区、26个乡镇、96个村与河北沧州、衡水、邢台3市7县接壤,边界长公里,涉及22万人。针对德州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居于的特殊重要地位,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规划和建设“一河三圈”“三圈六网”卡口系统,充分发挥好查、堵、控作用。实施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建立24小时公路巡查、铁路看护机制。提升层级,扩大范围,主动与河北3市创建了鲁冀4市平安和谐边界共建协作机制,实行违法犯罪联打、治安乱点联治、突发案件联处、矛盾纠纷联调、治安信息共享等。二是立足于利益纠纷多元化的特点,进一步强化重点场所治理。对全市娱乐场所实行分级管理,在旅馆、废品收购站、音像门市部、网吧等全部落实验证、安全防范等管理制度。加大对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的治理力度,把联调联动工作做大做强。三是立足于高危行业社会治理难度大的特点,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治理。对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进行不间断地开展专项整治,遏制或杜绝发生较大及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四是立足于社会群体呈现多而杂的特点,进一步强化重点群体治理。对全市列管的重点人员,逐人落实监控、帮教措施,主动提供服务,为其排忧解难。五是立足于农业大市的特点,进一步强化重点农村治理。围绕“乡村振兴”,规范治理工作,按照“四到位”“五规范”要求,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夯实农村维稳基础,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把握总体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必须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必须按照“*委领导、*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要求,紧紧围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突出抓好矛盾排调、重点群体、反恐处突、治安防控、新兴媒体、两新组织、网格管理、信息系统等几大体系创新,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保持社会秩序安定有序。工作中,要根据上级精神和本地实际,紧紧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本地社会和谐稳定的“人、事、地、物、网、群”六个重点进行突破和攻坚,并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确保收到显著效果。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群防群治体系——“管住人”。要大力实施社会治安防控“天罗地网”工程,严巡“护城河”,紧守“北大门”;积极推进“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以网管人、以人管人”的流动人口、特殊和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模式,确保重要敏感节点期间的安全。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化解事”。要进一步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和定期排查、集中排查、领导包案等制度,强化“三调”联动,完善诉调、公调、检调、访调等专业对接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办案责任捆绑、司法救助、案件终结退出等机制,积极开展案件评查、执法巡视和积案清理活动,确保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全部及时化解。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联合指挥机制和各项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演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体系——“整治地”。要坚持规范化排查、常态化整治、透明化监督、经常性督查,以乡镇(街道)综治服务工作中心为平台,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领域,实行定期排查、反复排查,滚动治理、常抓不懈,从根本上扭转治安混乱地区面貌。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危爆物品管理体系——“严查物”。持续开展治爆缉枪整治行动,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提供线索,对辖区内所有涉及危险物品的单位开展安全检查,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五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控好网”。要加强网络舆情导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设“网*”队伍,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要加强网络综合防控,落实互联网管理责任,健全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突出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提高处置能力。要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在全市互联网联网单位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全面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六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两新组织”管理体系——“服务群”。对新社会组织,坚持重点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有效监管*治类、法律类、宗教类社会组织,坚决打击非法组织。对新经济组织,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两新组织”中稳步推进*团、工会、妇联等组织建设,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
(三)讲究方式方法、打造工作亮点。做好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要做的工作很多。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更新观念一一想干。要把上级精神、部署要求吃透,厘清头绪、把握尺度。当前,要在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首先用“五个全新理念”武装好头脑。“五个全新理念”,即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社会协同、广泛参与,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法治思维、从严规范,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二是要找准交集一一肯干。就是要在做好结合的文章上下功夫,把上级精神和本地实际的结合点找出来、研究透、实践好,形成推进的线路图,形成既符合上级要求又体现本地实际的“亮点”。三是推陈出新一一会干。就是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要创新思维,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辩证性看问题,善于总结概括提炼。比如:有的地方采用非对抗性“软法”,就体现了变整治为疏导、变刚性为柔性要求,达到了多赢的效果。又比如,目前采用的程序化和科技手段,就体现了变实体为程序、变“人控”为“机控”的要求。这样,通过采取程序化的技巧来处理实体上公正难辨的问题,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拓宽治理边界、提高治理效率、增强治理精度,较好地排除了权力、人情、金钱等因素导致的“搞例外”“走后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