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得七七事变,日寇内侵,我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甘受亡国奴隶,故奋起而抗战。凄风苦雨,前赴后继,吾数百万将士苦战于疆场,虽断头颅,忠心报国,牺牲不辞。”3月26日,周岁的郓城县离休抗战老干部张传合,讲述82年前的抗战故事,依然慷慨激昂。
张传合是郓城县张鲁集镇状元张楼村人,生于年,年参加工作,年离休。解放前,张传合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支前工作,可谓是九死一生,罗荣桓元帅曾为其颁过奖。张传合从小受过私塾教育,国学功底深厚,一生教书育人,积极传播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他经常向周围的人宣传:共产*领导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曾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各一枚。
因为张传合年事已高,现居住于德州市的三女儿家中。3月26日,记者驱车余里前往德州市采访这位“期颐”老人。老人看到家乡来人看望,非常高兴地说:“我为*和国家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国家给我这么丰厚的待遇,家乡的领导还经常来看我,我非常感激。没有共产*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都要感谢共产*啊!”
抗日战争不畏生死战火中勇救伤员年3月1日,八路*一一五师*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团团长杨勇带领“八路*东进支队”渡过*河,进入郓城境内,在张鲁集镇状元张楼村设立了指挥部。根据当时的形势,为了扩大八路*在山东的影响,扫清“东进支队”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解除继续东进的后顾之忧,创建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一一五师决定首战樊坝,拔掉盘踞樊坝的日伪据点。
“樊坝战斗”成为“八路*东进支队”进入山东后打响的第一仗。当时张传合和同村的张传德、张进武、张进作等诸多青年,积极报名参加支前民兵担架队和妇女救护队,随部队开赴前线。张传合与同村的张传德、张进武分到一个排,跟随部队抢救伤员。日伪*樊坝据点分为前樊坝、后樊坝和南约3里的团柳树村,成为三足鼎立之势。“樊坝战斗”当晚伸手不见五指,张传合随部队围歼团柳树据点守敌,部队将团柳树村团团围住。半夜时分,战斗打响,十分激烈,子弹如雨,枪声似风,把夜空映红。八路*勇士前赴后继冲向敌阵,守敌负隅顽抗,一连连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将士们同仇敌忾,义愤填膺,冲出战壕,与顽敌展开肉搏战,战斗之状惨烈无比,很多八路*勇士在战斗中倒下。张传合等支前民兵目睹八路*的英雄壮举,人人舍生忘死,个个奋勇向前,无暇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抢救医院之间十几趟,他和同排的战友们救出来几十名伤员。经过一夜鏖战,全歼樊坝据点守敌。
在庆祝“樊坝战斗”胜利的庆功大会上,罗荣桓、陈光和时任郓城中心县委书记梁仞千为张传合等十几人颁奖。此奖状因为战乱流失,成为张传合老先生终生遗憾。
解放战争送*粮九死一生圆满完成任务
年农历6月1日,在郓城县北李楼村充任教师的张传合受区长派遣,和时任郓城县委干部杨际江一起带队押送余辆*粮车,开赴“羊山战役”前线。当时,时逢大雨,道路泥泞不堪,辎重车队举步维艰,白天敌人的飞机不时前来轮番扫射轰炸。为了尽量减少目标被敌人发现,押送辆车的每个人头上都戴上柳树条圈。为了早日把*粮送到前线,车队争分夺秒,昼夜兼程,无暇生火做饭,饿了吃炒面,渴了喝路边沟水止渴,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由于连日征途,所备的炒面所剩无几,食不果腹,只好并日而食,2天吃一顿饭,也没有动一粒*粮。农历6月11日,张传合押送的余辆*粮车到达柳林,没有丢失一粒粮食,圆满完成了交接任务。为防止国民**队反扑,上级要求张传合带领车队立即返回,车队凯旋无一人伤亡。张传合老先生说:“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70多年了,每当想起时,历历在目,如临其境,艰辛之状,难以形容,可谓九死一生。”
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积极传播红色文化
抗战期间,年轻有文化的张传合,在共产*的领导下,秘密创办扫盲识字班,让进步青年学习文化知识,培养青年读书识字的能力。他还秘密撰写抗日救亡的宣传标语,鼓舞全民的抗战士气,为郓城县*民奋力抗击日*侵略营造了良好氛围,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由于当时抗战形势紧张,日、伪*经常进村搜查,敌机不时袭扰,张传合带领学生们只能躲藏在树林里、青纱帐里,有时还躲到*河滩等隐蔽的地方为学生上课,教授文化知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可谓桃李芬芳。
解放后,张传合在朱湾、状元张楼等村担任教师,在课堂上他经常为孩子们讲八路*不怕牺牲与日*英勇作战的感人故事,讲解放*南征北战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他还经常向学生讲解郓城县早期的*支部在大潭村诞生的故事,原大渚潭高级小学教师于子元、汤鲁英等人在郓城点燃革命火种,组建了郓城县早期的中共*组织——大渚潭高级小学*支部,以星星之火在郓城形成燎原之势。他鼓励学生要努力科学文化知识,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把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富强之国家。他说:“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不受外敌的欺侮,我巍巍华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离休初心不改,把*史教育牢记心头
张传合离休后,初心不改,仍然不忘*史教育,积极传播红色文化。状元张楼村的张洪庆谈起老人的生平事迹,内心充满敬意:“老人很有学问,和他聊天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在村里德高望重。他经常和年轻人讲‘樊坝战斗’、‘郓城战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革命故事,常说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不能忘记了他们的恩情,我们要学会感恩。”
张传合的老伴去世后,年,在德州市工作的大女儿和三女儿把老父亲接到德州生活。他的三女儿张爱云介绍,老人喜欢书法和写作,天气暖和时,每天到广场练习书法,写地书,既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身体。他以大地为纸,用清水作墨,地书写得苍劲有力,引来众人围观,有的慕名而来。他喜欢书写毛泽东的诗词及唐诗宋词,边写边讲解,有时还向广场上的游人讲家乡郓城人民开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励志故事,把*组织在郓城建立、成长、发展、壮大的故事介绍给周围的人们,无形之中进行了*史教育,传播了红色文化。德州市一位70多岁的退休教师和张传合成为忘年交,他评价道:“张老师是一位让人非常敬重的长者,诲人不倦,跟他学到很多东西,知道了很多革命故事,受益匪浅。”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
张传合老人尽管年事已高,依然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公益事业,积极为状元张楼村申报省市级文物单位建言献策,撰写材料。年春节前捐献了2万元现金,用于家乡的公益事业。
他对三个女儿要求十分严格,非常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的教育,注重家风传承,给孩子们讲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故事,激发他们爱*爱国的热情,学好本领报效国家。在老人的影响下,孙子辈中有的成为了硕士和博士。晚辈们都十分孝顺,他们有时间就陪老人聊天,逗老人开心,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老人之所以能够健康长寿,与他一生淡泊名利、心态平和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他生活有规律,少食多餐,以素食为主,不嗜烟酒,只吃七八分饱,作息有规律。每天练习三四个小时书法和写作,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把心里的感想大多数以诗歌的形式写出来。他写的《离休抒怀》“满座皓首笑颜开,启迪后生育童才。......桃李弟子满梓里,天伦之乐惬爽怀。”表现了老人乐观满足的情怀,已经写了60多本日记。
老人虽然已是周岁高龄,但身体依然健朗,腰不弯背不驼,步履稳健,走路不用拐杖。眼不花,只是有点耳背,看书不用戴眼镜,头脑清晰,记忆很好,能够背诵大段的诗词文章。
三女儿张爱云说:“老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每天都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喜欢看“海峡两岸”节目,老人有一个十分强烈的愿望,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祖国的统一。”
郓城融媒记者刘考勇特约记者赵考壮曾祥钧
END
郓城融媒·新闻中心总监制刘考勇监制*贵鑫编辑鹿兰哲徐丽杨婷审核杨晓婧仝晓倩监审王秀华主题报道权威解读
民生实事网端传播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