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和14日
山东济南、湖北武汉、福建泉州、甘肃兰州等多地通报
在冷链环境中检出新冠病*阳性。
外包装阳性
海关总署暂停阿根廷1家肉企进口申报
海关总署14日消息称,因从阿根廷1家牛肉生产企业进口的2批冷冻去骨牛肉产品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核酸阳性,按照海关总署年第号公告的规定,全国海关自即日起暂停接受阿根廷牛肉生产企业FRIGORIFICOGORINASAIC(注册编号为)的进口申报4周,期满后自动恢复。郑州市一批产地为阿根廷的冷冻猪肉的外包装抽检标本中检出阳性
11月14日下午,据郑州市委宣传部官微消息,年11月13日晚,郑州市疾控中心在一批产地为阿根廷的冷冻猪肉的外包装抽检标本中检出新冠病*核酸阳性。
接报后,河南省委、省*府高度重视,郑州市委、市*府立即派出专家组赶赴事发地,会同中牟县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及各管理部门,迅速对涉及货物进行消*封存,对涉事车辆及区域进行全面消杀,对所有接触该批货物人员及相关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和隔离医学观察,并反向追溯货物流向及通报协查。
该批冷冻猪肉共24吨、件,产地为阿根廷,样品批号为508,于11月11日从青岛港(青岛*岛区巴龙冷库)由货车发出,12日中午抵达郑州万邦市场,在入库前的待检区域,接受“每车每批”冷链进口食品抽样检测中被第三方检测机构查出可疑阳性,经中牟县疾控中心、郑州市疾控中心复检,从15份外包装标本中检测出5份阳性。经流行病学调查,接触过该批货物的人员及相关人员均无咳嗽、发热等不适症状,经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因及时检测和封存,该批货物没有流入市场。
10余省份曾检出进口冷链核酸阳性
11月7日,天津市滨海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接到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冷链食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班通报,经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区从德国进口的冷冻猪前肘外包装新冠病*核酸检测呈弱阳性。两天前,这批重28.1吨的货物自天津港海联冷库发出,到达德城区飞马市场当天,即接受了常规核酸抽检。经过德城区、德州市、山东省三级疾控部门层层检测,确认结果为阳性。天津口岸是中国冷链食品的重要进口口岸,进口冻肉占到全国肉类进口量近三分之一。因本批涉疫货物已流入山东德州、山西太原、河北保定,三地立即加紧排查。记者梳理发现,自今年6月以来,北京、辽宁、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陕西、江苏等10余省份,都曾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上检出新冠病*核酸阳性。6月11日,北京在连续56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后,再次出现本地病例,感染“源头”被锁定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后来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北京新发地疫情病*起源于冰鲜三文鱼所在的海鲜区域。7月3日,大连海关从装载厄瓜多尔生产的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一个样本及虾的三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核酸阳性。7月22日起,陆续通报大连凯洋世界海鲜股份有限公司海产品加工车间的工作人员感染新冠病*。疫情特征提示,冷冻海鲜产品的加工处理工作场所有利于新冠病*传播。9月下旬,青岛港疫情显现。24日,两名冷链产品装卸工在“应检尽检”人员检测中,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之后的疫情溯源,从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提示“新冠病*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北京新发地疫情历时40天,累计确诊病例例,其中5名危重型、21名重型;大连“7·22”疫情历时39天,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92例、本地无症状感染者26例;青岛港疫情当时仅发现2例无症状感染者,16天后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三起疫情,一起比一起发现得早,规模也越来越小。这是我们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结果,及时发现处于早期的感染者,才能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中。”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认为。生鲜类食品进口高度依赖冷链物流
相伴而来的是潜在的感染风险
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进口食品量增长迅速。11月7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布《年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指出,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高达.1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来源地达个。从金额来看,17个品类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肉类及制品、水海产品及制品、乳品,进口额均超过亿美元。前五大食品进口来源地分别是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前三大口岸分别是上海口岸、天津口岸、深圳口岸。报告称,尽管当前新冠疫情使国际交往受到了很大影响,但预计年进口食品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在众多进口食品中,包括生鲜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品类高度依赖冷链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冷链物流有三大特性,又称3T原则,即产品质量取决于冷链储藏温度、流通时间、耐藏性。“冷链物流的核心是全程不断链,一旦断链脱温,就会给货品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即便后面环节做得再好也是徒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说。疫情之下,与冷链物流相伴而来的是潜在的感染风险。吴尊友表示,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也可存活好几周。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发地区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装,经过冷链运输,可以把病*带到非疫区,从而引起接触传播。弥补国内供应不足
进口冷链食品不能“一刀切”全面禁止
那么,是否应该像个别声音呼吁的那样,“一刀切”全面停止进口冷链食品呢?业界人士认为,就目前而言,这是“因噎废食、并不现实”。原因在于,冷链产品风险防控目前已进入防疫新常态阶段。秦玉鸣指出,一方面,国外疫情仍然持续蔓延,此起彼伏,很多国家迎来了秋冬的第二波疫情高峰;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大量的进口产品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因此绝不能把进口产品全部拒之门外——这已经是共识、常识。广大消费者也无须过度担心,但需注意食品卫生、做好日常防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表示,大量科学数据表明食品不会感染新冠病*,但有可能被污染:一是受到含有病*的水、包装材料的污染,二是受到携带病*的食品加工者的污染。李凤琴建议,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严格规范操作,做好食品加工环境包括食品包装材料的消*,严禁病*携带者或感染者经营食品。“目前来看,无论是海关还是其他部门,都已经部署了严格的查验、消*以及管控的手段。暴露出来的问题货品,从整体货品占比来说,是相当小的部分。”秦玉鸣表示。全国海关加大进口冷链食品
检疫力度
11月12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表示,全国海关进一步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的检疫力度。一是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与有冷链食品输华贸易的全部个国家的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磋商。二是暂停出现员工聚集性感染企业的产品输华,涉及20个国家99家生产企业。三是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风险监测,共抽样检测样本个,检出核酸阳性结果13个。四是检出阳性后实施紧急预防性措施。“因从印度尼西亚进口1批冻刺鲳鱼1个产品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核酸阳性,按照海关总署公告年第号的规定,全国海关自即日起暂停接受……”打开海关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