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德州古城墙示意图
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德州的老城墙在几十年前,就逐步地都被拆了。今天它的遗迹旧址绝大多数也消失了,故它逐渐地在人们的脑海中失去了记忆。更有不少人本来对原来的方位记得就不太准确,却在文章中将自己的看法写出,甚至,在《德州市志》上,都出现了错误的记载。
比如:九七《德州市志》上说:“今市区东方红路、共青团路和迎宾路、新湖北路纵横方块之间即原德州古城区。”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因为它来自权威的《史志》之中,肯定会使后人误认为,迎宾路就是德州古城的西城墙。
实际,迎宾路离西城墙最远的地方足有百米之遥,到大西门处,即现在的建设街西半部,距迎宾路也有80余米。确切地说:迎宾路不是城墙,它只是两次穿越古城墙而已。
为此,将我记忆中,古城墙的原来位置与现在所处的具体方位,简要对照叙述一下,以增强人们的记忆,有不对之处望朋友们指正商榷:
今天,我们来确定德州古城墙的位置,其好处是:德州古城墙“靴子尖”残根断壁的还在,它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固定座标,有了它其他地域的具体位置,就比较好确定了。可惜的是,它很快就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及人为和自然的因素而消失了,待它消失后,就谁也说不清楚此事了,所以,今天必须说清楚这个事:
我们先从南城墙说起:德州城的整个南城墙,几乎全部压在东方红路的北半部(东方路的路南边,东头多是护城河),它的西头虽然有点向北偏斜,但基本上还算是东西向的直线。东方红路西部路北,东方红旅馆的西南角处,就是当年古城墙的西南角。
从西南角开始,由此向东到东方红路与解放路的十字路口处是南门(向阳门)。南门外有一个长方形的瓮城,十字路口的南口,即新华书店和原人民剧场处是瓮城,他俩之间的路就是瓮城门。医院的西南角,东方红路与新湖北路的路口拐弯处,即现德城区工商银行处,是古城墙的东南角。
在东南角处,沿着新湖北路直线向北,到达与青龙街汇合的十字路口处是东门(永乐门)。过东门后,东城墙有点向西北偏斜,由此再向北过天衢路后,就压到了现在路西的建筑物上了,到共青团路与新湖北路十字路口的东南角处,偏西十几米便是古城墙的东北角;
古城墙从东北角处向西北方向微斜,大约到苏禄王陵园南出口处的共青团路中心位置时,它变成了向西直行,直行到胜利街与共青团路的十字路口处是北门(拱极门)。
从北门再向西直走约50米左右,到原造纸厂的南门处,古城墙第一次穿越迎宾路。由此处它开始以画外弧线的(文中的内、外弧线,是以城里为基准,以下同)的形式,向西南方向的靴子尖走去。开始时,外弧线的角度较缓,待快要与靴子尖平行时,就成了貌似直线与现在残存的靴子尖相接;其弧线走向的形状,几乎与靴子翘头的样子相仿。
古城墙到达靴子尖处后,貌似来了个30度的回转,改变了行走的方向,在此成了一个30度角。并在此由画外弧线转为画内弧线了,故城墙由此调头走向东南方向,以画内弧线的方式而行走了。城墙才离开靴子尖时,基本是斜向直线,大约走20米左右既是小西门(广川门)了。广川门只有城洞子和木门,一直没有修城门楼子和瓮城,可城门顶面上有座“关帝庙”远看貌似城门楼。
从小西门处开始,城墙就向东南方向画大内弧线而行,在原德州玻璃厂生产区的南半部,以画内弧线的形式第二次穿越迎宾路,进入原德州方向机厂的厂区。
古城墙进入原德州方向机厂后,内弧线变小几乎变成了斜线,它仍然向东南方向行走,直到天衢路路北现民*招待所的东墙外时,该斜线基本结束。
解放后,人们在通往苗家胡同的城墙上,扒开了一个豁口,这个豁口大约在现天衢路的中心位置。故天衢路应以这里为界,由此向东为城里,系原苗家胡同的地界。由此向西为城外,系原顺城街的地界。现民*局招待所,原系“德州市民*局盲目流动人员收容、遣送站”,它是于年前后,在原民*局养老院的旧址上建立的。
初建时,它坐东面西,大门口朝西面向顺城街,它的后(东)墙就是古城墙。它的南邻就是城墙上,通往苗家胡同那个豁口的小路。
虽然,民*局招待在前几年的城建拆迁时,可能它的区域有所移动和缩小,但它中心位置的位移不会太大,故它也是目前标注古城墙位置的一个固定座标;
城墙在民*招待所的东墙外,直线向南穿越到现德州三中的西墙外(原吕家街小学的操场西边就是城墙),再直线向南到达德城区卫生局的西北角处,即现在建设街西头与花市相通的丁字路口处,这里便是德州城的大西门(定边门)。离迎宾路约八十余米。
古城墙在此向南,医院西墙外买花的小路一直向南,它穿越三八路南的商业区,到达东方红路东方红旅馆的西南角时,即到达了古城墙的西南角;
到此为一周,便形成了德州古城墙貌似“靴子型”的轮廓。
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十年(),都督张文杰、卫指挥徐福奉旨,将德州土城改建成为砖城。改建后的德州砖城,内夯实土外砌青砖,城高约三丈七尺(约10米),砖墙厚约三尺半(1米),土墙厚约一丈三尺(4米),总厚度约有一丈八尺(约5米)左右。
其外周长十(华)里另一百八十步(约米),内周长九(华)里另十三步,城墙占地九百六十三亩。城内占地三千七百二十一亩(约2.5平方公里);
当时用土约立方米,土方取自护城河及城东南的卖马涯(妈妈沿,市直小区三八路北)海子、城西南的西察院海子,城西北、东北的新湖等地。青砖一亿多块来自城南窑上、伙房村周围的砖窑。
护城河史时称深两丈,宽五丈。经多年的淤积,德州解放后,人们所见到的护城河最深处两米多,多为一米左右,宽一般在五米左右。
号称靴子城的德州古城墙,它有好多奇特之处:
德州城有五个城门:它东城墙短,西城墙长,西城墙大约是东城墙的1.5倍左右。在慢弧状的西城墙上有两个城门,即大西门和小西门。形成了德州城五座城门的奇观。
德州城没有西北角:因靴子城的“靴子尖”翘向西南方向,也应叫它个西南角。古德州古城墙,就有了两个西南城角、没有西北城角。有人说在靴子尖北20余米处,有一个貌似城墙角的突出点,实际那是个三面突出城墙一米多的墙台,并不是城墙角。故造成了德州城墙没有西北角的怪状。
德州城五个城门四个有瓮城:东门、大西门的瓮城门均朝南。北门的瓮城门朝东。而南门外系长方形瓮城,出现了瓮城门与南门相对的怪事。更与其他城池不相同的是,德州城只有东门和大西门在一条线上,出现了其他城门却各不相望的疑团。
德州城少一段护城河:德州的护城河自靴子尖开始围着城池转,过了大西门就成了顶头断了当。留下了“德州城真是怪、护城河少一段”的民谣。
德州城原没有城楼:才修好的德州砖城是座单纯的卫城,即驻*和贮粮的城堡。建城14年后,明·永乐九年(),知州何原移德州治于卫城内,才有了州卫同治的城池。
事隔近百年,到了弘治九年(),德州城守备胡翰为壮城堡威势才建了四座城楼。
到明·正德五年(),知州宁河、守备桂勇为防河北刘六刘七的义*,才让百姓到城里居住,德州城才变成了*民同居的城市。
二百余年后,明·万历三十八年(),山东巡抚*克赞命济南府同知孙森重修德州城。这一次用时三年,耗钱三万。孙森不仅修葺的城墙、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而且他还在西城墙上建了座“振河阁”,在城墙的东南角上修了座“奎星楼”,将大西门的名字由“定边门”改成了“聚秀门”。至此,德州城貌似才完成了由防御型的城堡,转变为商业型城市的全部过度。
奎星楼也叫题名塔,它高七层,此塔并非佛教的宝塔,而是宣扬历代德州名人的地方。塔内的石板上,刻有明朝及清初的七十余名进士、名人和乡贤。
清·康熙年间,在二品大员田雯的资助和倡导下,州衙又翻修了奎星楼。
镇河阁是一座观景楼阁,因明及清初,德州城的小西门外是一片风景秀丽的旅游区,特别是镇河阁向西一线,回龙坝、九达天衢牌坊、皇殿等诸多景观,沿运河形成一条风景线。这里的运河自皇殿向东,直逼回龙坝后又死弯回流略西北,城墙下貌似两条运河,这里真的是白帆如墙,站在镇河阁上,浏览盛景就是一种美德享受。
按现在的目光看,德州古城确实很小。可在六百多年前,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封建时代,能修建这等的规模城池,已经很不简单的了,在周围也算得上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城池了。(马惠彬)
注:
1、城墙:系古代城市、城池和城堡,抵御外侵的防御性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为:墙体、女墙、垛口、城台、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有护城河。护城河上建吊桥。
2、城台:在城墙上每隔~米,筑有一座高出城墙顶面1米左右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居高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登墙的敌人。城台根据用途、构筑情况不同分为墙台和敌台。墙台的台面与城墙顶部高低差不大,只是凸出一部分于墙外,外侧砌有垛口,是平时城上守兵巡逻放哨的地方。有的台上还建有遮风避雨的简单房屋,叫铺房。
德州城区几条相关道路位置示意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