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慢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与前景
TUhjnbcbe - 2021/6/13 9:33:00

慢直播对新闻事件客观真实的呈现,有助于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让公众通过实时可靠的新闻现场了解事件真相,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如对疫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慢直播,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遐想与猜测,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不给谣言以滋生传播的空间,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下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跨越时空界限的直播成为民众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手段。这期间,由央视频和中国电信联合出品的《疫情24小时》等慢直播兴起,以对火神山、医院建造过程的慢直播为代表,亿万网友集结直播间,做起“云监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慢直播的应用铺平道路,在选题策划与角度创新的基础上,慢直播或成为媒体转型突破的又一机会。

慢直播应用场景多样化

关于慢直播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是源自挪威SlowTV(慢电视)节目形态。挪威广播公司为纪念卑尔根铁路诞生周年,曾于年拍摄了一部长达7小时的旅行直播节目,5个小时内吸引超过万人观看。也有观点认为应向前追溯,即美国导演安迪·沃霍尔于年拍摄的慢电影《沉睡》,片中记录了诗人约翰·乔尔诺沉睡分钟的过程。

我国早期的慢直播实践可以追溯至年。年8月6日,央视网与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合作开办的“熊猫频道”上线,24小时直播展现国宝的真实生活场景。

目前,慢直播应用场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自然场景的慢直播,包括对景致风光的慢直播,如“学习强国”的“云瞰神州”栏目呈现祖国各地标志性景观的慢直播画面;对自然天象的慢直播,如多家媒体对去年6月超级日环食、10月猎户座流星雨等的直播;对人文休闲内容的慢直播,如中国电信湖北分公司联手央视频,对武汉樱花节现场进行超高清慢直播,以及人民网慢直播“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赤溪漂流等。

另一种是对新闻事件的慢直播,往往与特定新闻事件相结合,包括对新闻事件的慢直播,如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汕头分公司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开启亚青会主场馆建设多个小时慢直播,吸引数百万网友围观;新华网对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慢直播,体现媒体属性。对灾难救援的慢直播,如日前一七旬老人独自划船被冰排困在江中,《哈尔滨日报》用慢直播镜头记录下整个救援过程。还有由媒体创建场景的慢直播,如《朗读者》第三季设在北京、武汉、厦门3个地方的朗读亭,进行72小时不间断的慢直播。

无论哪种应用场景,慢直播无剪辑、无脚本、无旁白解说、无背景音乐、重在原生态记录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并在短视频等快节奏视听产品风行的当下“逆势而行”,受到想要“闹中取静”的用户欢迎。

慢直播拉近新闻与受众距离

不同于由主播主导、通过讲解展示引导观众的直播节目,慢直播记录现场真实情况,进一步拉近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与受众的距离,呈现出一系列优势。

提供沉浸式体验。对于沉浸式新闻,近年来业内多有讨论,一种较受认可的定义是能让观众从新闻故事中获得相关事件或场景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方式。慢直播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为公众带来自主观察与思考空间,无疑符合沉浸式特点。此外,沉浸式体验还包括情感的沉浸。比如在雷神山、医院直播过程中,网民给叉车、铲车、压路机起了带有人设化的昵称,寄托情感与希望。

满足信息获取需求。除了提供原生态的视听感受,慢直播重塑与提升信息获取方式与效率。如年6月,快手联合墨迹天气、北京天文馆、中国天气网等共同推出日环食系列直播,当天累计观看人数达.4万人。活动邀请专家科普日食形成原理、观测条件等天文知识,在收看直播的同时激发网友好奇心与求知欲,纷纷感慨“受益匪浅”。

提高受众参与度。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慢直播页面往往与“弹幕”“评论”密不可分,网友彼此进行意见分享以及交流,营造众人“围观”的社交环境,成为慢直播吸引受众并实现与受众连接的重要方式。实时获取的受众兴趣点与需求,如同在慢直播背景下召开“头脑风暴”会,有助于媒体后续选题、采访、报道的调整与完善。

提升媒介素养。慢直播对新闻事件客观真实的呈现,有助于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让公众通过实时可靠的新闻现场了解事件真相,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如对疫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慢直播,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遐想与猜测,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不给谣言以滋生传播的空间,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下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检验融合效果。慢直播是内容与技术结合的融媒体产物,慢直播往往与5G、VR、4K等技术结合紧密,随着年6月,工信部向中国广电等4家单位发放5G商用牌照,作为5G最为直观的应用之一,从检验媒体自身融媒体发展成效的角度来看,慢直播的应用与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索。

慢直播变现需耐心培育

“慢”不等于“乱”,“随机围观”不意味着只要有网络,架起设备就可以直播。内容传播方式更新换代的背后,是对内容传播效果的“测验”,只有优质的、符合受众需求的好内容才能与新技术相得益彰。

因此,无论以什么内容作为慢直播对象,主题无疑是最重要的。慢直播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选题的策划与角度的创新,或展示真实新闻现场,或满足用户知识需求,或提供美的场景体验,好的慢直播往往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民众对于新闻与信息获取数量提升的同时,期待与“胃口”也在加大。如果画面枯燥无味,内容没有价值,这样的慢直播用户不但不会买账,反而还会造成资源浪费,产生负面影响。

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合发展思路下,慢直播作为“一次采集”的源头,将为后续的生成与传播环节积累大量视听素材。通过再次编辑加工,不但可以生成供不同渠道传播的新闻产品,更能为持续的报道提供情感延续的基础。如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启“云守护小石榴”的慢直播报道,万网友化身“云爸爸”“云妈妈”,相关短视频流传度颇广。

随着5G、4K、VR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预见的是,慢直播的技术门槛与成本均会有所下降,其应用场景有望进一步拓展。比如由对事件的直播转为对人的直播,可与职业结合,用慢直播陪伴式的视角讲述各行各业工作者的故事,如今年3月24日,山东消防官方抖音号从5点30分到21点30分,以“蓝朋友的一天”为主题,16小时慢直播德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崇德消防救援站,树立职业认同感。还可选择本身就是慢节奏的工种,比如古籍修复师等,通过慢直播近距离展示匠人匠心,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生动“教材”。

融媒体时代,媒体不再单纯是内容生产机构,而是要成为连接社会与公众的互动与服务平台,由此探索建立“新闻+*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在笔者看来,慢直播变现并非“无迹可寻”。相较于高内容密度与传播速度的短视频,慢直播投入精力较小,成本较低,因此在精耕内容的同时,不必急于求成,而应耐心打造品牌,用口碑培育知名度与影响力。此外,慢直播变现离不开从线上到线下的“引流”,在直播主题的确定与场景的选择上,既要突出特色,更要注重根据受众实时反馈不断进行直播策略的调整,比如尝试与旅游、餐饮、教育等相关机构合作,通过线上慢直播的展示,吸引线下消费,实现从内容生产到服务保障的商业闭环。

编辑:刘一文审核:韩阳●尽管视频号开通了直播、商店等功能,但赢利模式尚在探索中——深?浅?出版社试水
1
查看完整版本: 慢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