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新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闻发布十四五期间,德州市文旅融合这么干
TUhjnbcbe - 2021/7/28 10:33:00
免费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6291559.html
5月8日,德州市*府新闻办召开“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发布会,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组副书记、二级调研员高建出席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德州市文旅融合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十四五”时期,是德州市加快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的关键时期,德州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紧紧把握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德州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重点从七个方面深化拓展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打造融合发展新空间

着眼于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及产品竞争力,构建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格局,确立文化和旅游“十四五”期间的空间开发模式,即“做强一轴、拓展两翼、强化一个核心、打造三大节点”,为德州文化和旅游全面发展搭建坚实的骨架。具体来讲:做强一轴即做强“京津冀德济”发展轴,成为“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纽轴线上的文化和旅游发展高地。依托德城、陵城、平原、禹城、齐河等县市区域资源,全面对接*河战略。拓展两翼一是打造西翼(也叫运河翼),主要对接国家文化公园发展布局,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精品文化产业带;二是打造东翼(也叫*河翼),主要是全面对接*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推进*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强化一个核心即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塑造城市风貌,建设城市会客厅,发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集散功能。开发城市与近郊结合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环城市游憩带的核心圈层,打造高铁慢游基地,推动融入京津冀,构建京南休闲特色城市。打造三大节点一是将乐陵市打造成为德州东西向文化旅游带上的重要中心城市和环渤海文化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二是将齐河县打造成为德州—济南文化旅游产业带上的枢纽城市;三是将夏津县打造成为德州—聊城文化旅游带上能够辐射河北客源的重要节点城市。明确这样一个空间开发模式,全市上下经过坚持不懈地规划引导和*策指导,“十四五”期间就会推动在德州市形成主题鲜明、区域协同又错位发展的文旅融合新格局。

培育形成产品新业态

一是打造文旅融合项目载体。积极推动文旅综合体、特色小镇、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区等项目载体建设,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知名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实现文化和旅游要素聚集,健全现代文旅产业体系。二是实施产品业态项目提升工程。系统梳理德州文化和旅游资源特色,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坚持高端项目引领,着力打造一批引擎性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批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文旅新业态项目,引进一批康养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集群项目。三是全面推进多元融合发展。深挖地域文化内涵,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文化和旅游业与其它行业融合发展,加快与动能转换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培育“文旅+演艺、文旅+康养、文旅+研学等新业态和新亮点。

释放消费市场新动能

一是大力开发特色文创旅游产品。打造“德州有礼”文化旅游购物品牌,涵盖文创产品、精品伴手礼、特色农副产品、商务礼品等系列。策划举办“德州市文化产品设计大赛”和“德州市文化旅游商品交易会”,遴选德州市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提升品牌知名度。二是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发展县域消费集聚区,大力培育文旅新消费产业,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双向提速。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综合体,以澳德乐时代广场、董子文化街、德百奥莱广场等综合体为基础,形成若干主题鲜明的商业地标和体验中心。增强社区夜间活动项目和吸引力,鼓励文化惠民消费活动增加夜间项目,大力开展夜间经济特色街区认定和夜间经济特色街区品牌培育。三是提升整合精品游线路。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将区域内自然风光、非遗文化、特色美食等文旅元素有机融合,推出特色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联合打造大德之州、儒风水韵、休闲德州等区域精品游品牌线路,提升品牌旅游知名度,提振文旅消费效能。

谋划公共服务新思路

一是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动市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新“三馆”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努力扩大覆盖面,有效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二是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整合德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利用“数字德州”、“掌上德州”等平台,实现省市县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网络对接。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备数字文化设施,利用E播宝、云展厅、学习强国App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提升“农家书屋”效能,推进“书香德州”建设。三是加大文化惠民活动力度。精准对接百姓需求,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演出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继续打造周末剧场、杂技专场惠民演出品牌。繁荣夜间演出,拉动夜间经济。四是建设形成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双进入”机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资源进入旅游场所和景区,引导景区游客中心增加文化服务功能,在全市旅游景区举办惠民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将旅游宣传推广植入公共文化设施,将公共文化场地打造成特色景点,在旅游资源中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实现优质文旅资源的双向转化。

焕发文化遗产新活力

一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水平。构建*河、大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与修复项目。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冀鲁边区红色遗迹、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遗产等近现代重点文保单位的保护工作。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安全保护网络,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深入挖掘梳理德州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形成运河文化、*河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文物旅游融合发展,培育特色文物旅游项目和文化遗产研学旅游产品。二是打造多元活化博物馆群。利用数字化建设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丰富展陈内容,打造以齐河博物馆群为代表的精品博物馆系列。培育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主题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布局更多特色博物馆。建立馆藏文物保护标准体系,加大可移动文物征集力度,推进博物馆标准化库房建设,改善基层文保单位藏品环境。加强联动策划,精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活动。三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规范市级非遗项目认定管理。健全完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四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四是探索非遗活态化传承路径。积极建设非遗产业园区、主题街区、民俗村落、非遗特色小镇等非遗展示载体,吸引非遗业态集聚。引导德州扒鸡、德州黑陶等创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发展非遗文化研学,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街区、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形成景区新的消费业态。开发非遗文化主题研学线路和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加大培训力度,健全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制度。

实现文艺创作新突破

一是加强重点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提高*治站位,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大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力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尚德引领风尚,倾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谋划纪念建*周年的主题创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创作有分量、有影响力的作品,为建*百年献礼。二是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积极争取京津与省会城市专业文艺创作人才的指导和参与,紧扣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德文化题材、乡村振兴题材,加大创作力度。做好德州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创新,重点加强山东大鼓、西河大鼓等曲艺传承创新,推进“一勾勾”、马堤吹腔等作为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传统戏剧走进文化设施、文创园区和商业综合体。三是完善文艺生产激励评价机制。构建文艺精品评价机制,用好各类文艺专项资金、基金,对文艺创作基础环节和重点门类、重大项目、重要作品给予精准扶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文艺创作生产。做强做优做大文学、戏剧、影视、曲艺等艺术门类的交流交易平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加快招聘和引进急需专业人才,提升专业艺术创作的数量和质量。实施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不断改进和提升国有文艺院团机制效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塑造品牌形象新高度

一是深化“儒风水韵·大德之州”品牌文化内涵。将德文化融入到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每个领域。构建“儒风水韵·大德之州”与“好客山东”品牌、“鲁风运河”、“*河入海”品牌之间的关联体系,形成集群式营销推广效应。二是创新文化旅游推广渠道。加大德州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在中央媒体、门户网站的宣传力度,扩大受众范围。积极发挥各类文博会、旅游交易会、节庆赛事、高峰论坛的平台作用进行宣传推广。运用“互联网+”思维,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营销手段进行市场营销,让游客潜移默化接受德州文化旅游的吸引。三是创意策划文化旅游营销模式。利用节日庆典活动,扩大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继续举办德州市旅游发展大会、京津冀鲁(德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论坛、董子文化节、中国(夏津)*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基础上,加强节庆活动与新媒体的关联,提升节庆品牌的塑造和活动内容的创意,持续保持市场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发布十四五期间,德州市文旅融合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