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新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德州,向南向北
TUhjnbcbe - 2022/9/11 22:01:00

与京津冀相比,德州的优势产业明显,但要精准发力。

文丨白羽编辑金明大

德州城市风景

德州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因明朝初期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九省通过运河经德州北上向京师漕粮,德州被誉为“九达天衢”。

如今的德州,在德州市市长杨洪涛眼中是“一个中不溜的城市”,“既不穷也不富,很有代表性”。

虽然身处“多圈下交接处”的城市发展现状,但德州正面临选择性困难:向南,还是向北?

高歌猛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德州地区机械工业非常薄弱。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德州着手恢复德州电厂,此后,建华铁工厂、益民铁工厂等陆续迁来德州,成为德州后来机械工业发展的基础。

这期间,受益于国家对个体手工业的*策影响,基于德州的资源优势,各地纷纷开办棉纺织厂、针织厂、铁厂等企业,形成了兴办工业项目的高潮。

后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德州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年,全市农业总产值比年翻了一番。年,全市棉花总产量占到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10,占山东省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外调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交通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大规模修建的高速公路迅速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那时,德州正着力进行招商引资,一批工业园区开始形成。

年到年,德州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2%,GDP总量年突破亿元,此后几乎每两年就上一个台阶,年达到亿元,比年增长5.8倍。人均GDP达到元,比年增长5.4倍。

年,德州提出实施“两个东进、三区联动”战略,河东新城建设正式启动。

年初,以京沪高铁建站为契机,德州又审时度势,提出“改造提升老城区,建设完善新城区,规划启动高铁新区”的城市发展思路,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平台阵地。

年-年对德州来说无疑是融入国家战略的关键5年。年,德州被正式纳入京津冀经济圈,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列入京津冀国家发展战略的城市,并明确了“一区四基地”的战略地位,即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

年12月,山东提出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随后不久,山东省人民*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推动包括德州在内的7市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省会经济圈。

这一年德州37个项目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建设项目库优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到了年,又有42个项目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建设项目库。

但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后,一些问题也渐渐浮出了水面。

不上不下

年5月,山东省领导代表省委、省*府对在年度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和双招双引指标排名后3位的城市**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上述两项考核指标,德州市均在垫底之列。在当年7月的《问*山东》节目上,德州市市长检讨:营商环境这么差,有什么脸面招商引资?

今天,历尽千年繁华的德州,留给世人的除了“扒鸡”等屈指可数的几个碎片化印象之外,更多的是平静与寂寞,甚至自嘲为“中不溜之城”。

环顾周边地市,年德州GDP总量历史上首次被菏泽超过,低于河北沧州,仅占济南的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于沧州、滨州、菏泽,仅占济南的23.6%。

而直接反映地区活力的人口因素亦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年,德州市常住人口分别为万、.85万、万,呈现净流出态势。

纵观全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德州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腹地和*三角开发带之中,但现实中,北京天津的产业去往德州很难。“我们来北京对接过多次,他们对于到德州投资还是有一定顾虑。不过,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这种努力”。

向北,德州虽然在北京、天津产业辐射范围内,理论上由于产业梯度存在,具备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优势,但在位置上德州被河北省沧州、衡水阻隔,使得德州不可避免地面临屏障效应的挑战,在同等资源分配上难以被优先选择,这是德州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向南,随着山东省强省会战略实施,济南省会经济圈逐渐形成,然而济南希望纳入的是县域经济实力强劲的齐河县,很难说会对德州整体形成有效辐射作用。

在资源禀赋方面,除了交通,德州并不具备突出优势,京沪高铁开通拉近了德州与京津的距离,无疑会加快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但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德州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城市的挤压。

此外,向南向北发展战略的摇摆还与德州主官频繁调整有关。

那么,德州的未来在哪里?

“被低估”

一座城市的战略选择需要综合考量多重因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在此无法简单地描述清楚,用简单的模型分析,无外乎首先要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挖掘未来发展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

那么,德州的优势是什么?

德州市作为山东的“北大门”,向北对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桥头堡,独特的地缘优势,让德州与京津冀紧密相连。

工业基础和产业优势方面,德州已积累了较为厚实的家底——在联合国定义的产业分类中,德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3个,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明显。这些产业能够在京津冀一体化和省会经济圈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

同时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山东省会经济圈以及*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个战略叠加区,如何把*策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德州*府继续破解的课题。

李猛任德州市委书记时,曾经说德州是被“低估”的城市,强调的是德州有全国全省共享共有的机遇,也有自己独特独有的机遇,发展前景可期、大有可为。

“被低估”,表明当地发展现状“没有那么差”,更表明当地是“潜力股”。那么,德州如何挖掘自身潜力?

精准定位,发挥产业优势最为重要。

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德州左顾右盼,缺乏长期战略定力,区域发展定位变化频繁,什么都想做,结果原本有限的力量更加分散,无法聚焦。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

与京津冀相比,德州的优势产业明显,但要精准发力。以农业产出为例,德州常年粮食产量占山东省的六分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6%,显然对于德州来说这是可以重点发力的点,不一定要追求高大上的高科技产业。

此外,纺织服装、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等产业也是大有可为。

向南还是向北

向南?向北?对德州人来说不是一个选做题,而是一个必答题。

向南要充分把握省会经济圈加快建设的契机,积极主动对接济南规划*策,支持与济南毗连区域融入新版省会城市规划,推动产业对接,实现配套联动。

*府要明确自己角色定位,看好“自己的手”,多干营造公平宽松营商环境的事情,少做干预具体经济运行的事情,尊重“市场逻辑”,明确界定*府权力的边线,找准*府和市场相互补位、协调配合的结合点,实现“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府”最佳结合,推进简*放权,抓好*策标准、*策执行、法治环境、*务环境建设,把力气用在营造良好环境和搞好服务上。

做大主城实力做强县域经济。德州周围高手如林,不仅毗邻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邻近省会济南正在快速崛起,更有新秀雄安新区蓄势待发。这样的周围环境对于德州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近年来,京沪高铁通车后兴建了高铁新城区,但规模依然较小,无法形成有效辐射,且德州城区西部、北部被河北包围,发展空间狭小,南部有河流、铁路交叉阻隔,唯有东进。

根据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德州未来中心城区主要向东南方向扩展,从西向东依次串联老城、河东新城、高铁新区,并远景延展至陵城区,这一战略应该坚定不移地加快实施。

德州县域经济总量虽然不高,但亦不缺乏亮点。如禹城的生物技术产业,临邑的新材料产业,齐河的文化旅游产业,乐陵的体育用品产业,夏津的纺织服装产业等,都具备了较强的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

*府要加快*府职能转变,适当调整对县级*府“*绩”的考核方式,最大限度地给县市区“松绑”、放权、让路,充分调动各县域经济积极性,培养经济发展的“狼性”。

南与北既蕴含着曾经的辉煌,也流露出现实的尴尬。

无论南与北,未来在万德州人手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州,向南向北